我们总说战争虽然残酷,却不一定是绝对的坏事。伟大的民族总会从战争中汲取经验与教训,避免惨剧再一次发生,奋发图强,让自己不会再遭受欺辱。就算战胜,他们也会在胜利的喜悦后看到战争巨大的破坏力,从而意识到和平的宝贵。
中国封建社会末端的清朝,由于后半个世纪的历史实在是太过屈辱,以至于清朝的每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都变得尤为珍贵,值得吹捧。尤其是《尼布楚条约》背后的两次雅克萨战役,正在向远东扩张的俄国碰上了处于康乾盛世的清朝,满清统治者以强硬的手段维护了大国尊严,朝野上下也处于一片欢腾之中。然而,这场胜仗对清朝甚至接下来的中国历史来说,并非是彻底的好事。
实际上,17世纪中后期,俄国人开始崛起并不断扩张时,他们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仍然是“尚未开化”的野蛮民族。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对来自北方的“骑马民族”的辉煌战绩给了满清以充分的自信,给予沙俄侵略者惨痛的回击,但他们却没能从战争中意识到双方的差距——武器、工事修建技术以及战法的全面落后。
1643年,沙俄趁清朝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时,多次派遣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等地烧杀劫掠。1682年,在多次与沙俄交涉未果后,康熙决定以暴力手段解决冲突。次年2月,负责侦察敌情的郎坦上书,指出沙俄“久据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康熙深以为然,遂调拨军队3000人,配备红衣大炮进军雅克萨。
实际上,早在顺治在位时,清俄双方就在1646~1660年期间多次爆发冲突。战争多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然而沙俄侵略者并非退兵,反而增派600人为支援,继续盘踞在雅克萨城内伺机反扑。这才彻底激起康熙愤怒,并于1686年7月开始围困雅克萨城长达数月之久。城内800余名俄军士兵死伤至只剩66人,俄国统治者才慌忙求和。
但一个问题出现了:在军队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清军为何攻城不下呢?其实,在那个时候,清军装备与西方军队的差距便凸显出来了。清军的步兵火器只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做改良,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进步。当火器已经普遍装备俄军时,清军却仍在大量使用弓箭等冷兵器。而被称为“国之利器”的红衣大炮,实际上也是处于倒退的。明末红衣大炮出现在战场上时,其巨大威力引起清朝统治者惊叹。清军不仅利用其攻破数座城市(大炮直接将城墙轰塌),还依仗它攻破了李自成军队据守的天险潼关。而清军攻雅克萨城时,所谓的红衣大炮已从明末的24磅炮退化到只有6磅。正如郎坦所说,俄军的防御工事仅仅是“木城”,清军尚且久攻不下,可以看出清军战斗力已经退化到何等程度了。
另外,在当时的背景下,欧洲各国都在忙着各种改革,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俄国疯狂的陆上扩张相对应的是,欧洲列强开始在海外开辟一个又一个殖民地。而以占据绝对优势兵力、又是主场作战才勉强取胜的清朝,却因为这一场“惨胜”更加坚定了“天朝大国”的信心,仍视沙俄等欧洲国家为荒蛮的民族,自己却不思进取,以至于他们对待西方的态度更加傲慢且麻木。
可以说,清朝从鸦片战争之后的屈辱历史,从雅克萨大捷开始就已经初现端倪。如果雅克萨之战败了,以康熙的文治武功,清朝也会知耻后勇迎头赶上。然而一场胜利让满清统治者完全忽略了所有的潜在危机,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萨尔浒之战对清朝来说是一场可怕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