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死后,由于大贝勒代善主动让贤,皇太极顺利登上后金汗国大位。
皇太极登基后便发下毒誓:谨告于黄天后天,今各位兄长贤弟以国家为重,拥护我为汗王。秉承先王意志,我若不敬各位兄长贤弟,不行正道,天诛地灭,咒我短命。
以代善、阿敏为首的大贝勒们也宣誓:誓死效忠新汗王!可是最终的结果,我想大家也猜得到,无人可以善终。
帝王之术,无非就是控制人心。没登基前,笼络人心,为自己造势;登基后,也笼络人心,稳固自己统治;统治稳固之后,便开始卸磨杀驴,大杀功臣。
皇太极作为善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自然也是会效法古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自古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谁不服从,谁不顺皇帝眼,自然会成为眼中刺,肉中钉。
皇太极登基后,后金汗国形成了以天聪汗皇太极、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其他贝勒为辅的治国首脑体系。
公元1627年,为报老汗王努尔哈赤宁远兵败之仇,皇太极率军讨伐大明,围攻锦州,在宁远大败明军。同年十月,再次率军伐明。
皇太极问众将:“大明和察哈尔,打哪个好?”众将以为察哈尔太远,应首先攻明,皇太极觉得说得很对。
但代善坚决反对说:“八旗军长期长途跋涉,深入敌人腹地,唯恐明军断了后金大军的后路,所以主张先攻察哈尔。皇太极听后,感觉非常不愉悦,没有采纳大贝勒代善的军事主张。
公元1630年,明朝兵部侍郎刘之纶被后金军乱箭射死,皇太极攻克遵化,并击退了山海关盟军,直逼明朝首都燕京,大获全胜。
胜败乃兵家常事。皇太极班师后,却以二贝勒阿敏永平兵败为由,定阿敏之罪,将他终身圈禁,永不录用。阿敏事后肠子都悔青了,临死前说:这辈子我就毁在皇太极手里,当初就是信了他发誓的鬼话才导致如今的局面。
公元1631年,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随皇太极在大凌河围攻明军。在出征中,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发生争执,急性子的莽古尔泰“御前露刀”激怒了皇太极。
皇太极即刻下令免去莽古尔泰二贝勒的身份,贬低为一般的贝勒,罚银两万两。莽古尔泰这下暴躁的性子就收敛了,心里一股愤怒,没地撒去。至此三大贝勒,只剩代善一人。
代善是千小心,万小心,可是还是逃脱不了皇太极的魔掌。公元1632年,在进攻察哈尔的战役中,屡立战功的代善与皇太极军事主张又有偏差,皇太极很不爽,让他想起了第一次代善极力反对的情景,决定老账新账一起算。
皇太极下令要免去代善的大贝勒爵位,后经众人求情,才得以幸免,最终象征性地罚了些银子。代善性格天生懦弱,当初就是怕老婆,受到儿子的背叛和父亲努尔哈赤的责备,最终失去了汗位。所以面对皇太极的不公平待遇,他只能委曲求全,不敢说半个不字。
代善是忠臣,两次都没有什么过错,处罚代善只不过是皇太极想要加强皇权,巩固大汗权利而玩弄的一个手腕罢了。
不久后,皇太极便不顾大臣反对,背弃了先祖努尔哈赤的意志,废除了“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以后一切国政、军机大事都由汗王裁决。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鸟尽弓藏”。当年刘邦未灭项羽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灭项羽后,韩信的功高震主,成了刘邦的心腹之患,自然被可怜地除掉了。
皇太极那套把戏与刘邦其实是一样一样的,没什么区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任何人只要违背了帝王的意志,那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