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洪秀全是一介书生。俗话说:“秀才起兵,三年不成。”说的是秀才书生气十足,优柔寡断,举事不定,这句话放在洪秀全身上也比较合适。
他前后四次参加科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气急败坏的洪秀全决定放弃科考,另寻他路。当他读到从外国传教士那里得来的《劝世良言》时,顿时觉得十分有道理,慢慢地思路也清晰起来,那就是成立教会,反抗腐朽的大清王朝。
与他一起成立“拜上D教”的是冯云山,两人是发小,冯云山不管在战术,还是在战略上都比洪秀全强很多,而且他还十分有大局观。
可以说,没有冯云山的帮忙,就不会有洪秀全后来的辉煌,可惜的是,冯云山死于早期的战争,这让太平天国失去了军师。
从思想这方面来说,洪秀全创立“拜上D教”是以西方宗教文化为基础的,他们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有着较为激烈的冲突,相当于与当时的读书人之间划了一道红线,相互成为了对立面,在信仰上有了较大差别。
如此以来,太平天国就不能团结广大读书人,这可是一股比较强大的力量,不容小觑。1858年5月19日,太平军镇守了七年之久的九江,被湘军李续宾攻破,太平军守将林启荣自杀。
之前李续宾围攻九江一年多,毫无进展,意想不到的是,九江的一位老儒生偷偷地把九江的城防图献给了李续宾,湘军找到破城的地点,攻陷九江。
用这个老儒生的话来说就是:“太平军虽然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按理来说,我们不能翻脸相向,但他们藐视典籍,贬斥孔孟,焚烧庙堂,扫荡文明,把读书人弄得无处容身。”这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冲突造成的后果,也是太平天国在底层逻辑上的失败。
洪秀全等人具有历史局限性,成立太平天国后,洪秀自己当了皇帝,他只是想推翻清朝,而不是建立一种比封建制度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这个局限性注定了他会不思进取,患得患失,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洪秀全犯的战略错误在于定都金陵,这个主意是东王杨秀清出的,洪秀全也是一拍即合,但恰恰就是这个决定束缚住了太平天国的手脚。咸丰皇帝听说洪秀全定都金陵后,长舒一口气:“感谢上苍!”
咸丰皇帝明白,太平天国从此转攻为守了,作茧自缚,清军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围剿了。正如咸丰皇帝所想的,清军成立江南和江北大营,与太平天国展开了拉锯战,结果是太平天国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洪秀全等人是享受型的领D者,生活腐化堕落。就在太平军攻下第D一座州城永安后,洪秀全就迫不及待让手下选了二十四个妃子,定都金陵后更加疯狂,每到生日就举行选妃,而且标准越来越严格。
在太平天国,只要被封了王,就有资格选妃,就可以成家,而其他人是不可以结婚的,男女有别,只要有暧昧关系,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因为男女关系,被杖毙的有,被五马分尸的也有,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才被废除。
洪秀全不会用人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东王杨秀清不管是军事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非常强,但他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定都金陵后,洪秀全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把大权交给杨秀清,自己开始享受帝王生活。
他的懒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直到杨秀清一步步膨胀,大有取洪秀全而代之的势头,洪秀全这才回过神来,只好下诏让北王韦昌辉把杨秀清除掉,随后洪秀全又除掉韦昌辉,逼走石达开,这就是“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面临无将可用的局面,英王陈玉成和忠王陈玉成这两位年轻将领成了太平天国的主力将领,多次挫败湘军,功劳很大。
洪秀全担心他们二人的权力太大了,会成为像杨秀清一样的人,于是想方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力,他采用“强本弱枝”的方法,不断把二人的手下将领封王,弱化他们二人的权力,从而达到巩固自己的权力的目的。据后来李秀成向曾国藩交待,这一时期洪秀全封了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后期到了快要灭亡的地步了,洪秀全还在动这些心思,可想而知,太平天国必败无疑。
洪秀全在大政方针上失误的地方还有所谓的“圣库”制度,这在太平天国早期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这项制度已失去了优越性,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阻碍了社会生产。
金一南教授说过一句话:“自古以来,有两种人比较可怕,一种是有信仰的书生,另一种是逼上梁山的农民。”
对比太平天国,确实有一批逼上梁山的农民,也有一位看似有信仰的书生:洪秀全,可是他的信仰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带领太平天国走向胜利,这也许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事情!#我要上头条#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