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当中,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之一便是人口。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农业的话又十分看重气候还有其他相关的客观因素,尤其是倘若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不足的话,国家便不会有足够的发展潜能。于是,各朝各代为了稳定国家的运行以及繁荣昌盛,便会制定各种各样的户籍制度跟土地制度,以充足人口。
清朝在中前期的时候有着七千万左右的人口,而在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的人口更是猛增到了四亿。那么,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清朝是怎么会突然人口猛增的呢?
这跟清朝成立之初及之后不断发展的相关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有关系。明朝末年的赋税及徭役制度是一条鞭法: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然而,对于百姓的压迫还是非常严重,而且明朝后期的时候贪官横行,有许多贪官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地中饱私囊,甚至还私设出一系列的税收科目,大大加重了百姓们的生活负担。
随着清朝的建立,其统治者同样沿用了相关的户籍制度,另外还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更改,把一些不合理的税收都废除,且还对社会上的不同人种进行了等级制度的划分,使得原先便于中原地区居住汉族人变成了所有等级里面地位最为低下的一个。
虽然还是可以获得适应的土地去维持日常生计,基本生存得到保证,不过每年还需要给清廷缴纳十分繁杂的赋税,这便使得在清朝前期的时候,人口数量停滞不前,有许多人都因为想要逃避交税而私自生育不上报。
在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户籍制度,而且清朝统治者还规定,每一户人家都需要按照人头数量的多少来交税,要是生的人越多,这户人家所要缴纳的税便越多。康熙时期,因为连年的大旱,使得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刺激生育变成了很重要的事情。
用人员数量去弥补因为天气方面而受到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整合了清朝一直以来实施的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以后,清朝宣布从一六五一年开始,清朝开始进行丁口统计,以便征收丁银时有据可依,然而地主、乡绅还有官吏等都会刻意隐匿人口,更有不堪重负者直接选择逃亡,这些人逃掉的税便摊给了未逃丁税的人。人丁税的征收不但加重了社会矛盾,而且还引发了百姓逃亡,造成社会动荡。一七一二年,康熙颁布“永不加赋”的政令,以一七一二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依据征收丁税,此后增加的人丁皆不再收税。
而在雍正在位时期,他将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废除了,实现了“摊丁入亩”的普及。富人手里的田产多,需要缴纳的赋税便多,农民则不然。在不用缴纳丁税的情况下,农民多生孩子就相当于给家里增加劳动力。
丁税摊入土地税以后,人口编审制度也随之取消,明朝时期勒在百姓身上的那条绳松动了,人头税的废除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的生育压力,农民也无需想方设法隐匿人口,还促进了百姓生育的积极性。
就这样随着政策的落实,清朝的人口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势头,原先未被登记在案的人也都纷纷出现。鸦片战争爆发的公元一八四零年,清朝全国人口统计达到了4亿12810万人,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见的生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