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失败,可总结为以下原因。
首先,是由于其内部矛盾。而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起义军首领之间的矛盾,以及通知集团和普通起义者之间的矛盾。
关于其内部矛盾,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造成的,而原因则是由于起义的领导者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本质是农民阶级作为小有产者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即石达开遭猜忌,负气出走;杨秀清,洪秀全二人围绕最高权力展开斗争,最后使得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元气大伤。
关于统治集团与普通起义者的矛盾,则表现为,太平天国要求每家每户将所有粮食交到由“天国”控制的仓库,然后平均分配,这显然与太平军一开始起义时的“不纳钱粮”的口号相悖,这样一来,使得起义者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群众基础瓦解,则政权将焉存?
第二点,则是由于太平天国统治者目光短浅,缺少全局战略。首先,这体现就是在占领一个县城之后便建立国家,这样无疑会成为清政府重点讨伐的对象,相比当年朱元璋“缓称王”以积蓄力量,掩藏锋芒,洪秀全实在是没有战略眼光。
其次,还体现在,北伐军没有接应部队。北伐的目的,就是在于直捣北京,推翻清朝,如此重大的任务,必然要有前期周密的计划,安排好后续粮草,接应部队,援军。但在北伐军进军图中,可以发现,北伐军就是两支无援的孤军,孤军深入,结果必然是被剿灭。由此可见,太平军没有明确的战略,只是派兵四处攻打,之于输赢,像是在赌博,毫无战略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起义团体,岂能有更大的发展?
其三,太平军内部在占领南京后,迅速腐化,失去了最初的起义志向。洪秀全大修宫殿,广纳美女填充后宫,据记载洪秀全的妻妾多达八十余位!在起义尚未成功,南京四周依旧充满危险之时,洪秀全等人已然声色犬马起来,岂有不败之理?
其四,太平天国的经济制度存在问题。其《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的思想,一方面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太平天国到最后军饷短缺,与其经济制度不无关系。之于后期的《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阶级属性完全不相容,没有实行的土壤。制度的失败,必然导致政权的失败。
其五,由于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清政府前期之所以屡屡讨伐太平天国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战略重心在于英法两国,而无暇顾及太平天国。而1860年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和英法签订条约,因此外患暂时缓解,使得清政府有更多经力对付太平天国;同时由于太平天国屡次去攻打上海,威胁到了上海外商的经济利益,而且,太平天国由于不承认列强在华利益,若清政府被推翻,则列强在华利益将受损,出于以上考虑,列强也组成洋枪队,协助清军围剿太平天国。在清政府和列强的合力围剿下,太平天国最终覆灭。
由此,太平天国的覆灭是必然的,因为它的领导阶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内部矛盾突出,制度设计存在巨大漏洞,这些内部因素足以使之覆灭。加上清军和洋人的围剿,太平天国,更加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