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清光绪32年江苏、安徽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这个已经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阶段的晚清时期,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本就生存困难的江、皖地区百姓更加雪上加霜。而大清王朝也在一次次的内忧外患之下离最终的灭亡为时不远了。
【被冲毁的房屋】由于江苏各江、河、湖排水不畅,一旦夏秋之际连续降雨,就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这一年的水灾遍及江苏,安徽两省八府一州,其中以徐州,淮安等地灾情最为严重。持续不断的大雨使很多民居被冲毁,当时普通百姓的房屋多是土房,很容易毁于水灾。
【饿殍遍地】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受灾地区粮食产量颗粒无收,没有了家园、农田尽毁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十室九空。如果朝廷赈灾不力、粮饷多被克扣。没有活路的灾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的沿街乞讨。
【流离失所】每逢灾荒之年,都容易激起社会矛盾,造成民变。这一年的大水使这一地区受灾的各州、府、县接连被淹,一副破败景象,满目疮夷,百姓流离失所,受害于水患者甚巨。而此时朝廷腐败无能,官员多中饱私囊,清朝晚期凡有受灾之地,朝廷的赈灾粮和救济银多被地方的贪官污吏贪污一空。
【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由于江、皖地区本就是粮食产区,加上这里人口稠密,连续几个月的强降雨使这里的粮食颗粒无收。这里的备荒准备又不充足,粮食贵如黄金。
【难民生活区】当时的《大公报》曾经报道这次受灾的灾民数量不下千万,受灾区面积达4000多里,水患灾情是数十年以来之最。这种大灾之后有大疫的情况也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元、明灭亡皆因天灾】元朝的灭亡是因为黄河泛滥,灾民四起。明朝的灭亡是因为西北干旱少雨颗粒无收,最终朝廷赈灾不力民怨沸腾,揭竿而起。大灾过后往往伴随着灾民暴动,虽然直接灭亡清朝的并不是天灾,但在晚清的统治下国家内忧外患不断,每次天灾都在消耗清朝的国力和人心,最终清朝的统治在摇摇欲坠之下气数已尽、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