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熙一朝曾经出现过两大著名的权臣,一是纳兰明珠,二是赫舍里·索额图。二人皆为康熙帝的左膀右臂,为清帝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人地位虽然基本相同,但身为皇亲的索额图更受康熙帝重视一些。索额图也一直是忠实的帝党,一直为康熙帝排忧解难,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重臣、权臣。
自索额图步入官场以来,从一开始的吏部侍郎到后来的太子太傅、议政大臣,不久又被革去全部职务,最终又被再次启用,成为领侍卫内大臣,可谓是大起大落。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康熙帝及朝野上下的全部认可。
但由于索额图身居高位之时经常以权谋私,不断招致皇帝反感。而且再加上康熙帝晚年时对太子一直不满,这些不利因素也都牵涉到了索额图自己的身上,最终一代重臣、能臣背负着"康熙朝第一罪人"的恶名含恨离世。
位至皇亲,助康熙擒拿鳌拜
公元1636年赫舍里·索额图出生于盛京,其父为赫舍里·索尼,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辅佐了清帝国四代君王的重臣。在索尼担任内大臣一职时,索额图也进入了宫廷之中,担任普通的侍卫。公元1667年索尼因病去世,索额图继承其父爵位并于次年升任吏部侍郎,后又成为一等侍卫。
顺治帝在驾崩前为储君爱新觉罗·玄烨指认了四名辅政大臣,分别为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和鳌拜。一是这四人都为顺治朝重臣,个人能力皆十分优秀。其次这四人也是在朝堂之上最有声望的四人,通过将其并列为辅臣,可以使四人互相制衡,使玄烨得以平稳亲政。
然而事情并未向顺治帝预想的那般发展,在其驾崩后不久,鳌拜的势力就开始急速膨胀,以至于其他三大辅臣都不得不向其低头。《清史稿·列传·索尼苏克萨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白尔赫图》中曾有相关记载:
"圣祖立,受遗诏辅政。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鼇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鼇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
鳌拜之所以能够居功自傲主要因为在皇太极时期立下过无数战功,还曾经得到皇太极亲赐"巴图鲁"的称号。皇太极死后,鳌拜全力拥立豪格却未能成功,多尔衮也因此事多次想要将他除去,但一直未能如意。随着顺治帝亲政,鳌拜也成为了三朝老臣,在朝中的地位自然较高。
逐渐太皇太后孝庄也注意到了来自鳌拜的威胁,为除去权臣,于是意图拉拢其他三位辅政大臣联合成为一派。公元1665年,康熙帝迎娶索尼孙女,索额图侄女赫舍里氏为正宫皇后,康熙帝也因此得到了赫舍里氏的支持。
随着康熙帝日益长大,心智也渐渐成熟,对于鳌拜专权之事十分不满。作为皇亲的索额图自然也会站到康熙帝一边。公元1669年,康熙密诏索额图入宫商议,二人一人主外一人主内,共同为擒拿鳌拜之事做准备。在将鳌拜党羽尽数遣出京师后,康熙帝突然发难,将鳌拜擒拿下狱,索额图则奉命将鳌拜党羽缉拿归案。在这场夺权运动中,索额图因忠于皇帝故而得以晋封为保和殿大学士。
公元1675年,赫舍里皇后因产后虚弱不幸离世,所生皇子虽不是长子,但却是嫡出,而且长子也于公元1670年夭折,故而康熙将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赫舍里氏的地位则更加尊贵了。
平定三藩,仕途大起大落
顺治帝死后,清初立下卓越功勋的三位边疆藩王开始蠢蠢欲动,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顺治帝入关时曾经命三人镇守边关,以剿灭明朝残余势力,故而将三人分封为藩王,并授予掌管地方军政的大权。
但在康熙帝眼中,这三位藩王无疑是他心中之刺,时刻威胁着他的统治。并且三藩虽然对外宣称效忠清廷,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国中之国,早已不尊清廷诏令。
从公元1667年开始,康熙帝就已经有了撤藩的念头,要求吴三桂将本地军政尽数交付与云贵两省的督抚,但吴三桂一直拖延,此事最终无果而终。公元1673年,康熙帝再次下诏命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交出大权,撤藩北归。对于撤藩一事,索额图表示强烈的反对。在他看来,当下新朝刚立,应当先行加强皇权随后再考虑撤藩事宜。并且三藩势力过于庞大,一旦一位藩王造反,其余两位藩王很有可能同时起兵以助声势,到时清廷将陷入被动局面。
但康熙帝执意撤藩,并将旨意同时送达至三位藩王手中。果不其然,公元1673年底,吴三桂杀害云南巡抚朱国治后起兵反清,其他两位藩王和割据台湾自立的郑经也与之呼应,帝国开始陷入内乱之中。
三藩之乱使索额图之虑成为现实,但其并没有在康熙帝面前大放厥词,哀怨皇帝不肯听信自己之言,反而日夜忙于军政,使康熙帝十分感动。《啸亭杂录》中曾经记载:
"索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上述史料出自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昭梿之手。虽然昭梿并未亲身经历三藩之乱,因其为宗室成员,所以接触到的资料较为可信和全面。索额图之所以能够得到康熙帝如此喜爱,主要就是因为他总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在康熙帝身边,为其鞠躬尽瘁出谋划策。在内乱期间,康熙帝也对索额图的计策言听计从,基本上都能够采纳。
公元1680年,康熙帝的身体出现了些异样,就连上朝理政都无法做到,故而将全部政务交付给索额图办理。从这一年开始,索额图的权势达到了巅峰,但也开始逐渐受到康熙帝的注意。次年索额图为求自保,上奏请求告老还乡,但被康熙帝婉言拒绝。但三年后康熙帝又公开指责索额图结党营私,仗势欺人,将他内大臣、太子太傅、议政大臣等职务全部革除。又过了两年,康熙帝重新启用索额图,并授予侍卫内大臣一职。
在这六年间,索额图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朝堂之上。康熙帝此举想必是为了给索额图一个教训,令其收敛自己的不法行径。同时也能够看出康熙帝根本离不开索额图,仅将索额图革职两年就再次启用,足见他的个人能力十分突出。
北赴边疆,签订《尼布楚条约》
自明末崇祯年间开始,沙皇俄国就一直觊觎黑龙江流域一带的土地。公元1643年,沙皇派遣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领一百三十二名哥萨克骑兵侵入黑龙江一带,并在当地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当地人民奋起反击,但却因军械差距无法将其驱逐,但也击毙了七十九人。清帝国建立后,哈巴罗夫又率领一百五十人的小部队再次侵入黑龙江,并攻下雅克萨据为己有,甚至在此地建立起规模较大的堡垒。
公元1685年,康熙帝正式对沙俄展开反击,以彭春为将,起水路大军攻入雅克萨。直到此时,康熙帝仍然希望避免两国交战,故而主要采取劝降为主,只要沙俄军队撤出雅克萨,清军便不再追击,但却遭到沙俄的拒绝。六月二十四日,清军集结三千人猛攻雅克萨城,沙俄军队不敌溃败而走。
次年沙俄军队卷土重来,但清军早已撤退,雅克萨轻易的就落入敌手。七月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几乎全歼城内守军。此后沙俄再也不敢侵犯黑龙江流域,并通过使者与康熙帝建立起联系,希望恢复和平状态。公元1689年,康熙帝以索额图为清帝国谈判代表,前往尼布楚进行谈判。
出发之前索额图向康熙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尼布楚、雅克萨两地及黑龙江流域的所有土地皆为大清所有,不可轻易放弃。《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曾经记载了康熙帝给予索额图此次谈判的底线:
"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康熙帝如此也是无奈之举,虽然清帝国在与沙俄帝国的交战中获得了胜利,但西北部的葛尔丹正在快速扩张,康熙帝希望尽快解决清俄问题,好尽快抽身解决西北局势。公元1688年索额图第一次出使时正时因葛尔丹正在侵略喀尔喀所以才无法抵达,随后才选择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在第一次谈判前,康熙帝也明确指出绝不可放弃一寸土地,但随着葛尔丹侵略速度的加快,康熙帝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
谈判刚刚开始,沙俄谈判代表就"恶人先告状",称战争是由清帝国所挑起,并要求以黑龙江至太平洋为两国边界。索额图据理力争,并要求沙俄退兵至色楞格以西,两国以此处为界,沙俄自然也不会答应,第一日的谈判就这样不欢而散。次日谈判刚一开始,沙俄方面便要求将黑龙江一分为二,北部归属沙俄,南部归属清帝国,并在尼布楚周边部署重兵以此恐吓清帝国代表团。三日后,索额图命清军进驻尼布楚周边,将整座城团团包围,双方剑拔弩张,谈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就在此时,尼布楚周边的本地居民开始进攻沙俄军队,并且敦促清军与沙俄开战。沙俄当下正在西线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无力分兵远东,同时又担心清俄重启战端,终于放弃了原本的计划,同意清帝国提出的国境线规划方案,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沿线为清俄两国边界,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后世普遍认为《尼布楚条约》是清朝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对沙俄军事作战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将尼布楚地区割让了出去,并将罪责归咎索额图身上。
结语
索额图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位,并且在被革职后又能重新回到朝堂之上的原因应当有三。一是索额图为忠实的帝党,无论何时都站在康熙帝的一边为其出谋划策。二是索额图的个人能力十分优秀,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他都够按照康熙帝的意愿处理的很好,成为康熙帝得力的理政助手。其三则是因为索额图为皇亲,身份较为可靠,康熙帝也可以放心将权力下放给他。
索额图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帝国,从康熙帝亲政之日起就因联姻成为忠实的帝党,随后辅佐皇帝擒鳌拜、平三藩、征葛尔丹、与沙俄谈判等等。他所做出的贡献也都被康熙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康雍乾盛世的出现,也有索额图的功劳。但在其身居高位后就不断利用权势贪赃敛财,结党营私,逐渐招致康熙帝厌恶,最终被康熙帝下诏处死。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列传·索尼苏克萨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白尔赫图》
2.《啸亭杂录》
3.《圣祖仁皇帝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