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顺治七年(1650年),这段时间在清朝历史上,被称为“多尔衮专政时期”,顺治小皇帝名义上是王朝的君主,但是实际上,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而他也是整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多尔衮所采取了“一抬一打”的政治策略。
所谓“一抬”,即积极扶持其手中的两白旗势力,不仅他的两位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在朝中的权势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包括苏克萨哈等人在内的一众两白旗将领和官员,也得到了重用,把持着朝廷的要害部门与岗位。
与之相对应的“一打”,即打击除两白旗外的其他政敌势力,特别是在皇太极去世后群龙无首的两黄旗势力,遭到的多尔衮的分化瓦解与无情打压。他们中有的选择了屈服于多尔衮的威严之下,并成为其打击政敌的“帮凶”。但是更多的人却依旧选择了同多尔衮继续对抗,索尼、鳌拜等人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等待着他们的,也只能是多尔衮更加残酷的打击与报复。
皇太极驾崩后的皇位争夺战,为多尔衮之后的“报复”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其生前并未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任何的安排,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七天的皇位争夺战。
起初皇位是在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子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
爱新觉罗·多尔衮
此时的多尔衮坐拥两白旗的支持,即八旗中实力最为强盛、由多铎统领的镶白旗,以及实力仅次于镶白旗与镶蓝旗,排名第三,由多尔衮亲领的正白旗,故其整体的支持力量非常的强大。
而在皇太极驾崩后,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八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坚决拥立豪格称帝。豪格在得到两黄旗支持的情况下,手中还掌握着正蓝旗,论实力与得到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不相上下。
除此之外,掌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手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选择支持豪格,这就使得豪格占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只不过,豪格的一句话瞬间让几乎到手的皇位就此与他擦肩而过:“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而就当场面再度陷入僵局的时候,索尼与鳌拜率先站了出来:“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可以说这样几乎于武力威胁的话语给了当时在场所有人以巨大压力,况且,此时的阿济格已经离开了会场,很明显是去调兵遣将,八旗内部的“火并”看似即将是无法避免。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在如此危急局面下,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先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永福宫庄妃所生的福临继承皇位,随即得到了多尔衮以及其他在场所有人的认同。
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可以说是“阴错阳差”般地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与此同时,郑亲王济尔哈朗凭借其在皇太极时期百官中排行第二的身份,以及对于顺治帝登基的拥立之功,成为了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也凭借其在朝中的地位以及此前的功绩,成为了第二辅政王。
而伴随着顺治皇帝的登基,多尔衮也就此开启了他的“报复”行动,并且就此开始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
此前支持豪格的众人,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
顺治皇帝登基之初,济尔哈朗凭借第一辅政王的身份,地位是高于多尔衮的。然而,济尔哈朗自知谋略与权术上的能力不及多尔衮,于是为求自保,选择了退让,算是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多尔衮之后,让多尔衮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济尔哈朗如此“大度”的举动,非但没有让多尔衮知足,恰恰相反的是,这更加滋生了多尔衮擅权专政的野心。
爱新觉罗·豪格
多尔衮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瓦解两黄旗的势力,进而彻底翦灭豪格的支持力量。
多尔衮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此时的豪格虽然痛失皇位,并且被排挤出了统治核心,可依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如果多尔衮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贸然对豪格发难,必然引得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的警觉,反而将自身至于不利的境地。
在多尔衮的高压态势下拜音图家族首先叛变。
拜音图的弟弟巩阿岱告发济尔哈朗,说他曾经暗地里表达了对于多尔衮的不满,结果,济尔哈朗不仅被罚银五千两,更是逐渐被踢出权力中心,取消了辅政王的职务,改由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担任,这也使得多尔衮兄弟彻底占据了朝中的权力中心,足以把持朝局走向。
紧跟着,深受豪格信任的何洛会也叛变了。“何洛会语贝子锡翰曰:‘两黄旗大臣与我相恶,我尝讦告肃亲王,今岂肯容我?’”
他先是主动向多尔衮告发了图赖以及图尔格、遏必隆,结果三人均遭到了废黜。随后他又向多尔衮揭发豪格言语中伤多尔衮。
爱新觉罗·福临
而这无疑是让多尔衮找到了惩治豪格的借口,并且险些将豪格就此整死,最后是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贬为庶人。
接着,谭泰、冷僧机也先后投降了多尔衮,并且积极检举、揭发其他两黄旗的将领及朝臣,使得两黄旗内部遭到了多尔衮的瓦解,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此时,相约共同扶保豪格登基的八人中,只剩下了最后的四人。
这其中,同为“开国五大臣”之后的费英东之子图赖以及额亦都之子图尔格,由于去世时间较早,多尔衮也念及其父辈功绩,还算留了些“面子”。
然而,多尔衮对于索尼与鳌拜的打压与迫害,是最为严厉而又残酷的。
索尼先是遭到了投降多尔衮的谭泰、巩阿岱等人的弹劾,遭到了惩治,随后又被多尔衮找借口废黜了所有爵位与职务,发配到盛京去看守昭陵。
瓜尔佳·鳌拜
至于鳌拜,则是前后三次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不仅其所立下的功劳直接遭到了抹杀,就连性命都险些没有保住,最终也是遭到了削除爵位与职务,罢为庶民的处罚。
至于豪格,多尔衮当然不会放过他这个最危险的“敌人”与对手。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胜回京。在此之前,豪格带兵彻底平定了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并且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等待豪格的却是诸如冒功领赏以及用人不当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豪格也就这样被多尔衮下狱,开始遭受折磨。
正蓝旗
这一年的四月,豪格凄惨地死去,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大清王朝的初代肃亲王以如此悲惨且极富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至此,多尔衮算是消除了所有有威胁的政敌势力,并且逐步走向了其擅权专政的巅峰时刻。
多尔衮薨逝后,同样遭到了极为残酷的清算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薨逝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
在此之前,多尔衮已经从最初的辅政王,强迫顺治皇帝一再加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并且在这期间,多尔衮不断排除异己、打压政敌,在将权力不断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也在朝中“树敌”颇多。
这其中,最为关键性人物,就是在此前被多尔衮排挤出辅政王序列的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在多尔衮薨逝后,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争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又联合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爱新觉罗·福临
此时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多年的顺治皇帝,终于等到了肯为自己出头,为自己说话的人,马上安排济尔哈朗、满达海的人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清算,并且顺治皇帝亲自下旨,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
而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也被扒坟掘墓、挫骨扬灰。
至于其党羽,也因为苏克萨哈等人的“叛变”与揭发,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多尔衮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包括此前投降多尔衮的谭泰、冷增机等人,也遭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治。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在多尔衮专政时期,依然没有屈服的大臣,则受到了顺治皇帝的信任与重用,特别是索尼和鳌拜。
赫舍里·索尼
索尼被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事务,成为当时权势地位最高的满洲大臣。
至于鳌拜,也同样恢复了其身份和爵位,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器重,就连其生病都得到了顺治皇帝亲自探望的恩典。
而索尼、鳌拜再加上检举揭发多尔衮集团的苏克萨哈,以及出身名门的额亦都之子遏必隆,这四人成为顺治皇帝在世时最为信任的大臣,并且在其驾崩后,被委以辅政重任,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成为康熙初年的“辅政四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