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朝的民间故事记载,顺治年初,清军在泉州大掠,一清兵掠来士子妻王氏,骑马路过同安县,欲入室“煮粥”,妇人一脸恳切,求他不要始乱终弃。
清兵以为她已顺从,便解开绑住她的绳子。孰料,妇人竟快步跳入路边井中!
清兵大怒,绕着老井走了几圈,见妇人载沉载浮拒绝上来,心头火起,连发三箭,将妇人射杀井中,随后骑马离开。
同安县外有个莲花镇,镇里有个汉子姓薛名觉,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急公好义、一言九鼎,远近闻名。平时,薛觉以打柴为生,去县城换取几钱铜板。
在王氏死后的十几天,薛觉于一日清晨担柴入城,坐在井边小歇。
忽然,井中冒出一股薄雾,烟雾中,只见一个妇人,韶年丽容,身衣碧色短襦,腰系淡黄裙,双趾纤细,文履高屐,迎前泣告。
“妾身乃厦门难妇王氏,丈夫为清军所害。妾身也被掠走,矢志不受其辱,亡于此井之中。素闻薛君高义,乞您把妾身的遗体从井中取出,拔箭殓尸,埋棺井侧。若您能允诺,妾当默佑,报答君德。”
薛觉大异,却不害怕,反而向烟雾中的女子拱手道:“汝既亡于节,吾亦能行于义。”
当天卖完柴,得了几十个铜板,薛觉突然想起那妇人说的“报答”,心头一动,便直奔当地的博场。果然,薛觉手气颇好,连连中彩,翻十数倍而归。
至此,薛觉更加相信了妇人的话,回到家中便喊来十几个村中的同好,买了一口好棺,次日来到同安县东关的老井旁。
薛觉和同乡从井中捞出王氏的遗体,果然,面貌一如他昨日在雾中所见,栩栩如生。
按照王氏的嘱咐,薛觉为之拔箭整衣,并买下老井旁的一块地,将她厚葬于此。周围的邻人不乐意,薛觉便分出钱物,说尽好话,这才一切妥当。
此后的一个月里,薛觉做什么事情都顺顺当当,运气十分好。
薛觉知道是王氏在暗中保佑,心中虽然得意,却不敢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
又过了月余,薛觉在梦中再次见到妇人。
王氏盈盈拜谢,并求他再帮忙办一件事:“薛君之义,妾身虽朽,但感君之心不朽也。阴府悯妾之节,命妾布香火于此,薛君若能为妾立尺五之庙,则妾之报君当如泉涌,唯君一人始终尔!”
醒来后,薛觉想起王氏梦中说的话,决定“送佛送到西”。
于是,他喊来同乡,烧砖运土,在王氏之冢上筑了一座小庙,虽然看起来粗糙了些,却已尽心尽力。
果然,薛觉此后不仅百事皆顺,而且渐渐积攒起了一些财富,成了莲花镇的富户。
不过,让薛觉遗憾的是,已20多岁的他还没娶上媳妇。
以前,因为穷,再加上清廷的苛捐杂税重,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如今,虽然家中颇有一些银两,但薛觉却一直不安心,认为自己得财太容易,不真实,所以不敢娶妻。
3年后,王氏的“义娘庙”香火渐盛,薛觉再次在梦中见到她。
这一次,王氏面有惜色,对他道:“妾身蒙薛君高义,在此修行,功德圆满。此庙香火将由她人接替,今日是特地来向薛君辞行的。”
薛觉感到惊诧,转念一想,心底又释然了:升迁贬黜,在人间都是常事,况乎异界?
临别前,王氏叮嘱他十日后务必向西南而行,具体有什么奇遇却没说。
醒来后,薛觉再次到庙里上一炷香,只见曾经色彩鲜亮的雕塑似乎黯淡了很多,而昔日来此感受到的那股亲切感,也荡然无存。显然,王氏已经离去。
牢记王氏叮嘱的薛觉,在十日后独自出门,向西南而行。
莲花镇西南有两座山,叫大小凤山。走到此处,已是傍晚时分,薛觉饿得饥肠辘辘,也没遇到王氏说的“奇遇”。
眼看着天色将晚,薛觉便打算投一户人家歇脚,次日再出发。
绕了半圈,他终于找到一户人家,敲门进去,只见一对老夫妇在家,正准备开饭。
老夫妇听说薛觉是过路的客人,热情地让座,并吩咐孙女帮他盛一碗饭。一个清脆的声音从里屋响起,那女子掀开布帘,正好和薛觉打了个照面。
薛觉当时就愣住了!
眼前这女子的容貌、神情,像极了梦中的王氏!
女子被一个陌生男人盯着看,顿时面色羞红,掩面疾走。感到失礼的薛觉尴尬地咳嗽两声,坐下来和老夫妇一起用餐,虽然吃食差,但却是他这3年来吃得最香的一次!
夜里,睡意朦胧中,薛觉再次梦到王氏.
这一次,王氏面有愉色,切切叮嘱他说:“这女子以后是你的良人,切不可辜负了她。”说罢,就化作一股清风而去。
次日,薛觉便把自己的来意向老夫妇和盘托出,并提出要迎娶他们家的孙女。
老夫妇乍一听,顿觉匪夷所思,可在详细打听到王氏的模样后,顿时眼泪直流。
原来,王氏正是老夫妇的小女儿!
当年,王氏嫁给士子为妻后,便跟着丈夫一起奔波抗清,下落不明;而老夫妇的儿子儿媳,更是很早就加入“反清复明”的义军,且有人传信说被清军杀害。所以,只留下一对老夫妇在家,照看孙女。
没想到如今有了女儿的消息,可惜已是阴阳两隔。
老夫妇对薛觉义助女儿一事十分感激,对他能找来此地,坚信是有女儿的指引。于是,便把孙女许配给了他。
故事出自《清人逸史》,薛觉高义助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抱得美人归,一时传为当地的佳话。
不得不说,善有善报,轮回有序,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