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吴昌硕:我特别感谢赵之谦,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就一定不会有后来的我

吴昌硕:我特别感谢赵之谦,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就一定不会有后来的我

赵之谦和吴昌硕都是我国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

他们算是半个老乡,

赵之谦是浙江绍兴人,

而吴昌硕则是浙江安吉人。

吴昌硕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从小就酷爱诗书篆刻艺术,

后来太平军在浙江混战,

吴昌硕全家都被迫流亡在外,

后来他与家人走散,

到处乞食混日,

直到21岁才回到家乡。

《石鼓文四条屏》部分 吴昌硕 49 岁 1892 年

因为在外受尽了欺负,

吴昌硕心里非常自闭,

虽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钻研不断,

但总觉得不会有人认可和欣赏他,

所以心里十分痛苦。

这时候的赵之谦已经是个36岁的艺术大师了。

当年初冬,

赵之谦来到安吉参加一个亲人的酒宴,

吴昌硕听说赵之谦来到了安吉,

就找他诉说心里的烦恼,

赵之谦看了他的一些作品后,

觉得他的作品其实非常不错,

但要想有所改变和突破,

必须要从改变他的内心开始。

赵之谦想了想后说: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我?当然可以,但是我能帮上你什么呢?”

吴昌硕吃惊地问。

“是这样的,我这个亲戚家要摆酒,

但是他们家的人忙不过来,

我想请你帮我们招呼招呼客人,

同时尽量地帮助他们,

帮他们端端凳子,

端端菜,倒倒酒,

特别是那些单独赴宴的人,

你还要多找他们聊聊天,可以吗?”

赵之谦说。

临石鼓文立轴 吴昌硕 65 岁 1908 年

吴昌硕虽然有些不安,

但感觉这也不是太难,

就答应了下来,

当晚,

吴昌硕来到赵之谦的亲戚家,

他按着赵之谦的意思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

笑容可掬地帮人倒酒端菜,

热情地找孤独的人聊天,

每个人都对他报以微笑,

人们都邀请他坐下来一起吃,

但是他都婉拒了。

直到酒宴结束,

吴昌硕却还没有吃晚饭,

不过赵之谦没有抛开他不管,

而是把吴昌硕拉到身边来,

向大家介绍说:

“为了帮助大家,

他到现在都没有吃饭,

但是你们一定不知道他是谁吧!

他叫吴昌硕,

是安吉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艺术家,

可惜认识他的人不多,

以后如果你们有空,

可以经常去他家看看,

欣赏或者收藏他的作品!”

话音落下,

人们都惊诧极了,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热情帮助别人的小伙子居然是个年轻艺术家,

人们纷纷给予他问候,

和他交朋友。

第二天,

人们就相约一起去到吴昌硕家里参观,

欣赏他的作品并给予了很多赞美,

就这样,吴昌硕找到了自信,

也打开了心门。

在广交朋友的同时,

他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了艺术中去,

并且广收博取,书法、绘画、篆刻三艺并精。

十几年后就成为了“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

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海派四大家。

1913年还被推举为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一个人越自卑别人就越走不进他的心里,

他也就越无法被人接受和理解,

要想改变自己的环境,

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内心。”

晚年时的吴昌硕曾这样说,

“所以我特别感谢赵之谦,

是他用叫我帮忙的方式巧妙地帮助了我,

如果没有他的帮助,

就一定不会有后来的我。”

文 | 陈亦权)

吴昌硕(1844-1927)

名俊、俊卿,初字香补,浙江安吉人。中年以后改字为昌硕,其作品也有以仓硕、苍石为署名的,别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芜青亭长等。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1844年9月12日)出生在一个两代举人的家庭。他的祖父、伯祖父和父亲都中过举人。但是,吴昌硕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他的祖父只担任过一任教官,没有多少的积蓄和田产、家业留给他的子孙。他在兄妹中排行第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

1850年,吴昌硕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传统的经史典籍。三年之后,才到邻村的私塾读书。当时,吴昌硕的学习条件是比较艰难的,每天要翻山越岭,来回走十来里路。江浙一带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梅雨季节持续的时间很长。但是,吴昌硕学习刻苦勤奋,没有因为交通的不便和天气恶劣的原因间断求学。1858年前后,吴昌硕得到他父亲的指引,开始对刻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门道,长进迅速。“自古英雄出少年”。从一开始学习篆刻,吴就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领悟力。同时,在单调和枯燥的背诵四书五经的学习生活之外,篆刻给他带来了生活的快乐。

临石鼓文立轴 吴昌硕 75 岁 1918 年

吴昌硕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他出生前不久的1840年,英国侵略者挑起鸦片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无抗拒之力,只能委屈求和,以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方式苟且偷安。外国的侵略加速了国内矛盾的总爆发。1851年,在广西以洪秀全等为主体的农民阶层发动了反清革命,即金田起义。革命的火种迅速在大半个中国点燃,革命力量势如破竹地向江浙地区、华北地区推进。1860年,清军和太平军在吴昌硕家乡展开激战。

战争打破了他原有的安定生活。为了躲避战乱,吴昌硕和家人随全村两千多人一起开始了将近五年的流浪生活。

在流亡期间,吴昌硕与家人被战争冲散了。吴昌硕一个人过着流浪生活,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靠给人做些短工、打点杂工维持生活,长期过着流离失所、半饥不饱的生活。这段艰难的流浪生活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在流浪过程中,吴昌硕增强了对生活的体验,深深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他走了几千里路,不仅开阔了眼界,增进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奔放不羁、随遇而安的性格。

临石鼓文立轴 吴昌硕 83 岁 1926 年

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失败后,吴昌硕从安徽、江西辗转回到家乡,结束了流亡生活。这时,吴的一家人只剩下他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开垦荒地,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在此情况下吴昌硕不放弃读书学习,他对经史、文字训诂兴趣很浓,这或许是他艺术家的天性造成的。他家的藏书并不多,但是吴总是千方百计地找书来读。有时步行数十里路借书,他也不觉得辛苦。对于吴昌硕而言,读书学习是兴之所至,不是科举入仕的必要准备。他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不感兴趣。1865年,在学官的一再要求下,吴昌硕才勉强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秀才。自此,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专心钻研金石篆刻。1866年,他开始学诗,同时学习各体书法。1872年,吴昌硕与施氏季仙结婚。

结婚之后,吴昌硕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活。他挑着一担行李,前往杭州、苏州、上海等大城市寻师访友,往往一年难得回家一两次。杭州是他新的流浪生活中的第一站。那时,俞樾在杭州担任诂经精舍的山长,负有盛名。

他刚到杭州,就拜俞樾为师,向他学习作诗和书法。在名师的指点下,吴收获很多,长进也很快。他的篆刻受到俞樾老先生的热烈赞扬。在上海、苏州,吴昌硕结识了艺术界的众多知名人士,如杨岘、任伯年等。1873年,他正式从事金石治印。1877年,在上海他开始向任伯年学画。直至1882年,吴昌硕的生活才开始稳定下来。同年,他和继母、妻儿定居在苏州。

这十年期间,吴昌硕依靠朋友的接济和帮助,充当小吏、幕僚,勉强维持清苦的生活。同时,他坚持在艺术的王国艰难地探索,拜名师、广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钻研书画诗歌。

1887年,吴的全家迁到上海,在此定居。吴继续向任伯年学习绘画,教学相长,两人交往密切。自此,吴在绘画艺术方面取得不凡的成绩。至1893年,他的绘画风格趋于成熟,创作进入多产期。吴昌硕一向蔑视权贵,清高独立,保持着艺术家奔放不羁的性格。1899年,他受丁葆元保举,担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知县。晚清官场黑暗腐败。吴昌硕的性格不适合官场的游戏规则。最终,由于不愿意曲意逢迎,颠倒是非,他与上司闹翻,只一个月就辞职了。这是吴昌硕一生中唯一一次充当“父母官”的经历。

此后,他潜心于艺术创作,远离浮华的官场和纷乱的时局。1904年夏,他与叶品三、丁辅之、吴石潜等一起,聚集在杭州西湖附近,筹划创立西泠印社。1913年,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担任第一任社长。印社一方面收集、拓印西泠八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复印历代金石书画真迹。这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术遗产,影响了一批有志于美术事业的青年学子,扩大了中外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很大。

年已花甲的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成绩斐然,声誉日隆。虽然当时时局风云激荡,但作为潜心于自己创作的艺术家,这一切似乎都不能打破其宁静而又热闹的艺术生活。他与他的学生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作诗、绘画、篆刻,乐此不疲。随着吴昌硕艺术影响的扩大,慕名求学的人很多。现当代的许多美术大师都曾经求教于吴。例如,1923年,在上海美专任教的潘天寿经人介绍,接受了吴昌硕的指点。而且还有来自日本的学者,他们对吴的学识和人格极为推崇。1921年,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为吴昌硕塑铸了半身铜像,赠予西泠印社陈列。同年,田口米舫将吴昌硕的作品编成《画谱》在日本刊行。1922年,在日本大阪高岛屋美术部举办了吴昌硕画展,谷上隆介编的《缶翁戏墨第一集》在日本刊行。应当说,吴昌硕的晚年过得十分热闹。

吴昌硕在中国近代、现代美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继赵之谦和任伯年之后的画坛巨匠。继赵、任之后,吴昌硕吸取前人的精华,加上自己在篆刻、书法和诗文上的高度修养,不断创新和发展、变化,终成自己的风格,形成了在上海画坛的领袖地位,是近代晚期上海画派的盟主。他在绘画、篆刻、书法等方面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独树一帜,以至于一个时期“几乎人人昌硕,家家缶老,其流风余韵,至今不衰”。国际上,其影响远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中国现当代美术界的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等等也深受他的影响。

吴昌硕最先成熟、取得成就的艺术是篆刻。篆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其缘起可以追溯至周、秦。它的发展和文人画相联系。至明代中期,篆刻艺术开始被文人掌握。其后,流派风起,名家辈出,将篆刻艺术推向了高潮。与前人相较,吴昌硕在篆刻艺术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他一生的刻印作品很多。据估计,至今存世的就有七百方左右。他的早期作品,以《小坡》,《老芝无恙》,《壶园寓公》等为代表,秀劲,浑成,古茂,疏逸而又雄穆。中年以《八竟十砖》、《雷浚》、《画奴》、《老潜》、《高聋公》等印为代表,对以前各家特长融会贯通,大胆创新,形成刚浑一路的独特风格。晚年作品以《严义份印》、《野聋》、《偶遂亭主》等为代表,气象博大,刚劲中有圆浑,沉着稳健,韵味隽永。后人对他的篆刻艺术造诣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集前人之大成者”,“一代宗师”,“自成吴派”。其篆刻艺术作品中的大部分收录在《缶庐印存》、《吴仓石印谱》。

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失败后,吴昌硕从安徽、江西辗转回到家乡,结束了流亡生活。这时,吴的一家人只剩下他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开垦荒地,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在此情况下吴昌硕不放弃读书学习,他对经史、文字训诂兴趣很浓,这或许是他艺术家的天性造成的。他家的藏书并不多,但是吴总是千方百计地找书来读。有时步行数十里路借书,他也不觉得辛苦。对于吴昌硕而言,读书学习是兴之所至,不是科举入仕的必要准备。他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不感兴趣。1865年,在学官的一再要求下,吴昌硕才勉强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秀才。自此,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专心钻研金石篆刻。1866年,他开始学诗,同时学习各体书法。1872年,吴昌硕与施氏季仙结婚。

结婚之后,吴昌硕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活。他挑着一担行李,前往杭州、苏州、上海等大城市寻师访友,往往一年难得回家一两次。杭州是他新的流浪生活中的第一站。那时,俞樾在杭州担任诂经精舍的山长,负有盛名。

他刚到杭州,就拜俞樾为师,向他学习作诗和书法。在名师的指点下,吴收获很多,长进也很快。他的篆刻受到俞樾老先生的热烈赞扬。在上海、苏州,吴昌硕结识了艺术界的众多知名人士,如杨岘、任伯年等。1873年,他正式从事金石治印。1877年,在上海他开始向任伯年学画。直至1882年,吴昌硕的生活才开始稳定下来。同年,他和继母、妻儿定居在苏州。

这十年期间,吴昌硕依靠朋友的接济和帮助,充当小吏、幕僚,勉强维持清苦的生活。同时,他坚持在艺术的王国艰难地探索,拜名师、广交志趣相投的朋友,钻研书画诗歌。

1887年,吴的全家迁到上海,在此定居。吴继续向任伯年学习绘画,教学相长,两人交往密切。自此,吴在绘画艺术方面取得不凡的成绩。至1893年,他的绘画风格趋于成熟,创作进入多产期。吴昌硕一向蔑视权贵,清高独立,保持着艺术家奔放不羁的性格。1899年,他受丁葆元保举,担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知县。晚清官场黑暗腐败。吴昌硕的性格不适合官场的游戏规则。最终,由于不愿意曲意逢迎,颠倒是非,他与上司闹翻,只一个月就辞职了。这是吴昌硕一生中唯一一次充当“父母官”的经历。

此后,他潜心于艺术创作,远离浮华的官场和纷乱的时局。1904年夏,他与叶品三、丁辅之、吴石潜等一起,聚集在杭州西湖附近,筹划创立西泠印社。1913年,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担任第一任社长。印社一方面收集、拓印西泠八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复印历代金石书画真迹。这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术遗产,影响了一批有志于美术事业的青年学子,扩大了中外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很大。

年已花甲的吴昌硕,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成绩斐然,声誉日隆。虽然当时时局风云激荡,但作为潜心于自己创作的艺术家,这一切似乎都不能打破其宁静而又热闹的艺术生活。他与他的学生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作诗、绘画、篆刻,乐此不疲。随着吴昌硕艺术影响的扩大,慕名求学的人很多。现当代的许多美术大师都曾经求教于吴。例如,1923年,在上海美专任教的潘天寿经人介绍,接受了吴昌硕的指点。而且还有来自日本的学者,他们对吴的学识和人格极为推崇。1921年,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为吴昌硕塑铸了半身铜像,赠予西泠印社陈列。同年,田口米舫将吴昌硕的作品编成《画谱》在日本刊行。1922年,在日本大阪高岛屋美术部举办了吴昌硕画展,谷上隆介编的《缶翁戏墨第一集》在日本刊行。应当说,吴昌硕的晚年过得十分热闹。

吴昌硕在中国近代、现代美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继赵之谦和任伯年之后的画坛巨匠。继赵、任之后,吴昌硕吸取前人的精华,加上自己在篆刻、书法和诗文上的高度修养,不断创新和发展、变化,终成自己的风格,形成了在上海画坛的领袖地位,是近代晚期上海画派的盟主。他在绘画、篆刻、书法等方面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独树一帜,以至于一个时期“几乎人人昌硕,家家缶老,其流风余韵,至今不衰”。国际上,其影响远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中国现当代美术界的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等等也深受他的影响。

吴昌硕最先成熟、取得成就的艺术是篆刻。篆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其缘起可以追溯至周、秦。它的发展和文人画相联系。至明代中期,篆刻艺术开始被文人掌握。其后,流派风起,名家辈出,将篆刻艺术推向了高潮。与前人相较,吴昌硕在篆刻艺术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他一生的刻印作品很多。据估计,至今存世的就有七百方左右。他的早期作品,以《小坡》,《老芝无恙》,《壶园寓公》等为代表,秀劲,浑成,古茂,疏逸而又雄穆。中年以《八竟十砖》、《雷浚》、《画奴》、《老潜》、《高聋公》等印为代表,对以前各家特长融会贯通,大胆创新,形成刚浑一路的独特风格。晚年作品以《严义份印》、《野聋》、《偶遂亭主》等为代表,气象博大,刚劲中有圆浑,沉着稳健,韵味隽永。后人对他的篆刻艺术造诣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集前人之大成者”,“一代宗师”,“自成吴派”。其篆刻艺术作品中的大部分收录在《缶庐印存》、《吴仓石印谱》。

征稿启事 :坦腹斋公众平台常年向广大中青年画家征国画类稿件,一经通过,便可在我公众平台发布。如有意向,请加张大拙微信 zdazhuo

雁过留声

坦腹斋主人 张大拙微信zdazhuo

18首优美的轻音乐,带给您夏日的清风

坦腹集:张大拙作品汇编

经典轻音乐:《卡萨布兰卡》最深情的怀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给予,父亲,吴昌硕,艺术,海派,人们,安吉,浙江,作品,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俞樾,篆刻,赵之谦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给予,父亲,吴昌硕,艺术,海派,人们,安吉,浙江,作品,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俞樾,篆刻,赵之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给予,父亲,吴昌硕,艺术,海派,人们,安吉,浙江,作品,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俞樾,篆刻,赵之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