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曾国藩》系列之五(原创稿件,拒绝转载)
不善交际和言辞的曾国藩,在积累人脉资源方面,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
他既不用银子铺路,也不用阿谀奉承,完全靠自己总结的两条途径,并凭借一张嘴,很快就在陌生的京城站稳了脚跟。
01
当了一段时间的七品京官后,曾国藩由于不愿和同事同流合污,很快就被革职。
郁闷中的曾国藩也四处托人找关系,希望能保住在翰林院的位置。可此时,无论是他的老乡,还是同学,都敬而远之,谁都怕惹祸上身,干脆不和他来往了。
世态炎凉,曾国藩求了几次人后,见没有丝毫效果,干脆我行我素,得过且过起来。
官职被革,功名尚在。曾国藩成为翰林院的候补检讨后,虽然没有了实际工作,也没有了俸禄,但还需每日去上班。
同事和上司见到他也都幸灾乐祸,冷言冷语嘲讽。曾国藩一个文人,也感觉斯文扫地,脸上无光。对同事们的白眼假装视而不见。
没有了官职,比丢脸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摆在曾国藩面前:得想办法活下去。
无奈,曾国藩除了借高利贷过日子外,只好写信回湖南老家求助。家里的日子虽然过的也很艰苦,但亲戚朋友比较多,借钱也比较方便点。
曾国藩知道,一个文弱书生,在京城要想活下去,除了当官,别无出路。他狠了狠心,决定想办法东山再起,谋取官位。
功名和文采都有,唯一缺少的是人脉。曾国藩学富五车,很快就总结出迅速积累人脉的方法来。
02
没有银子,曾国藩也绝对不坐以待毙。他知道,自己作为读书人,自然有情投意合之人。
被罢官后,曾国藩的时间多了起来,他于是充分利用拜师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一是拜京城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师。曾国藩完全以一个学生的名义,在书法上,虚心向当时的书法家、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学习各种字体;在诗词文章上,向太常寺卿唐鉴以及太仆寺少卿倭仁请教。
这些人物,上到三品大员,下到七品芝麻官,曾国藩都一一拜访,整日除了读书习字以及作文章外,只字不提官场上的是是非非。
读了三十年书,曾国藩的文化功底和书法功底本就很深厚,他的才气很快就得到了这些名人官员的欣赏,同时也认识了官场上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二是加强与恩师穆彰阿的联系。穆彰阿官居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九门提督,是道光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由于是曾国藩会试时的大总裁,因此有师生关系。
聪明的曾国藩知道,在整个大清王朝,谁都想走穆彰阿的后门,可很多人苦于没有门路,无法抱到这条大腿。
加上穆彰阿官居一品,位列宰辅,一般人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曾国藩中了进士后,虽然去拜谢过三次,可每次都只是简单地问候一下就告辞,并没有过多的交谈。
曾国藩决定利用师生关系,攀上穆彰阿这棵大树。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穆彰阿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后,眼前一亮。在湖南长沙求学时,曾国藩特意研究了古玩鉴定知识,并达到了专家级别的水平。
第四次去拜访穆彰阿时,曾国藩投其所好,大谈古玩字画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从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唐朝周昉的仕女图,直到明朝唐伯虎的香妃竹扇,都进行了探讨。
穆彰阿见曾国藩和自己有共同爱好,师生距离拉的更近了。凡是有人贿赂穆彰阿的真迹,也都请曾国藩鉴定。就这样,曾国藩成了穆彰阿家中的常客。
曾国藩认为,所谓的人脉,并不是越多越好,好的人脉资源一个足够。要帮助你的人,不说也会帮你,不想帮你的人,跪下求情也没有用。
穆彰阿自然知道曾国藩的遭遇,但见自己的这位门徒从来不提及提携之类的话,更是喜欢,决定想办法扶他一把。
怎么样?曾国藩扩大社交圈所采用的这两个方法,是不是既省时又省力,收效还很大呢?(未完待续。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