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91年立陶宛冲突事件:美国正忙于海湾战争,苏联为何没能抓住机会

古希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伊索曾说过:“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上个世纪末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便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的成立了。

从此,维持了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的格局形成。

立陶宛

立陶宛的“卧薪尝胆”

从苏联解体这个事件的开端研究,你便会注意到一个曾是苏联15个共和国之一的小国——立陶宛共和国。说到这个国家,可能在此之前大家都闻所未闻。

其实,它是波罗的海岸东部的一个很小的国家,首都位于维尔纽斯,国名来自于自己独特的气候,在波兰语中意为“多于雨水的国家”。占地面积也就6.5万平方公里,如果单单从面积上来讲,还不及我国青海省大一点。

立陶宛这个国家,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之中,不是正在打仗,就是准备打仗的状态,一直处于战乱纷争之中,可以说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国度。

立陶宛

立陶宛虽没有处于军事战略地位,也没有太多吸引人的优势资源,但常常是欧洲大陆上东部和西部大国发生利益争执以及殖民扩张时的垫脚石以及跳板的作用。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拿破仑、普鲁士人、斯拉夫人等等,都是踩着立陶宛国家的“身体”,打赢自己的第一枪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立陶宛还是没有逃过战争的纷争。伴随苏联军队的入侵,德国战败沦陷。作为波罗的海领域的三国之一,立陶宛也逃不过加入苏联共和国,成为其中的成员国之一。

立陶宛“摁头”被迫加入苏联共和国的那一刻,是有一种作为战败国“俘虏”,被“吞并”的感觉。中国古有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那么,立陶宛也如同一个等待时机的蛇,暗流涌动之中,伺机出动,重新独立。

立陶宛独立游行

口头上的独立计划

40多年后,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还是来了。1990年初,立陶宛“争取改革运动”组织在最高苏维埃选举中,获得民众支持率最高。选举获胜后,他们很快就出台了《立陶宛国家重建法案》,决定要脱离苏联的统治,并率先宣布独立。

而当时的苏联领导者戈尔巴乔夫正在推行自己的政策,并没有闲暇时间管理这个问题,并且也没有引起他太大的重视。仅仅针对立陶宛进行了燃料方面的封锁,希望通过一些资源上供给的暂停,从经济上来让立陶宛认识到“脱离苏联怀抱”的严重性。

戈尔巴乔夫

只是戈尔巴乔夫忽视了立陶宛本身“争取改革运动”组织的固执,以及组织背后拥有当地大部分民众的支持,再加上西方国家本身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痛恨。这几点都在无形中,加速帮助着立陶宛脱离苏联组织的怀抱。

1990年末,立陶宛又挑战苏联领导戈尔巴乔夫的耐性,宣布通过了《政党法》,正面开始与苏联针锋相对。《政党法》成了两者不可让步的导火索,针尖对上麦芒,让苏联政府不得不启动强硬措施。

苏联军队

苏联军队进驻立陶宛

当时,在美苏争霸、两极格局之下,美国自然是非常支持立陶宛。但是。1991年初这段时间,美国正和多个国家的联合军队集中火力对准伊拉克,海湾战争一触即发。面对立陶宛的独立事件,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苏联出兵的时间上来讲,当时的国际局面,无疑是有利于苏联收回立陶宛的,是阻止其独立的最佳时机。苏联以“帮助立陶宛解决兵役问题”发动军队和反恐部队,并对外宣传苏军进驻是迫不得已,在帮助立陶宛恢复宪法。

舆论的导向上,一时之间更偏向于苏联。但,苏联政府忽略了民众的力量,反恐特种部队攻占电视台、炮轰13位平民等等事件,都激发了立陶宛民众的愤怒。

苏联军队

由于立陶宛电视台被攻占时,还在直播新闻,所以不仅仅立陶宛人民知道了苏联军队的暴力进攻,甚至是全世界收看这个节目的观众,都燃起了愤恨的火花。

立陶宛当地的局面,自发开始上街游行,在当地政府的议会大楼前聚集,他们手无寸铁,但精神意志上却所向披靡。他们不畏惧苏联士兵的枪炮,只希望能够脱离苏联的控制,回归于稳定与平和。

正如政治课本上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之所以要革命和改革,目的上可以简单总结成三点:吃饱、穿暖、生活安定。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中间派线路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莫斯科的民主派组织领导者叶利钦组织10万百姓大集会抗议出兵立陶宛,并且叶利钦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叶利钦约见了美国大使,并与美国大使达成了很多共识。

就这样,美国虽然自己忙于海湾战争,在叶利钦的帮助下,也插手了苏联进军立陶宛的事件,并且布什总统还不忘口头发布警告,告诫苏联停止立陶宛行动。随后,北约、日本等国家组织也连忙附和美国,发布声明警告苏联。

在国际舆论形势快速转变后,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对立陶宛进行放弃,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再次强调苏联派军队去立陶宛,是为了恢复当地的宪法法律。

戈尔巴乔夫

很多时候事件不及时解决,就会不断发酵。内外各种力量开始用自己的形式去威胁和逼迫苏联,再加上戈尔巴乔夫性格中的弱点展现。

面对之后的记者参访,为了挽回苏联的国际形象,戈尔巴乔夫表示,自己是凌晨才知道军队打伤了立陶宛平民,认为这个悲剧的消息发生,绝对是一场意外,并且自己非常反对使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戈尔巴乔夫派出特使,亲自前往立陶宛,希望双方可以再次合作,在双方达成共识后,苏联军队撤出了全部空降兵部队,来表示自己的诚意。

这场闹剧无疑暴露了戈尔巴乔夫作为领导者的“中间派”路线,不够坚定和果敢。

戈尔巴乔夫

他没有抓住美国忙于海湾战争无暇东顾的绝佳有利时机,来巩固苏联联盟的地位,相反更加激化了自己党派和民主党派的矛盾,甚至还加深了一直以来跟随自己脚步的共和国的焦虑与疑惑。

戈尔巴乔夫的这一步走得实在是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相反,却让叶利钦的声望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如此,戈尔巴乔夫将自己之前的在全苏联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取得的认可和信任,都经过这次的“维尔纽斯事件”而覆水东流去。

一旦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鸟失去了翅膀,再想一展雄风,也是无力回天。立陶宛事件中叶利钦表现得十分积极,让立陶宛人民十分感激。

立陶宛人民

虽然表面上与苏联政府达成共识,但也只是“样子工程”,私下里的立陶宛党派组织全力支持叶利钦,使叶利钦的势力,如虎添翼般,逐渐足够与戈尔巴乔夫政府抗衡。

再加上美国结束海湾战争,本就有着“超级大国”英雄梦的美国,当然不会放弃去打击苏联的实力,从而改变“两极格局”,使自己称霸世界。美苏争霸之中,有一段时间里苏联处于更高的优势地位,是美国十分忧虑与愤怒。

于是,美国通过支持叶利钦的决策,并鼓励其融入自己的想法,看似叶利钦在做维护苏联人民的利益,实则是在做美国控制苏联的“傀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作为苏联解体的第一个独立国家——立陶宛,也算是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再坚固的大坝,如果一直经受蚂蚁的侵犯,也会坍塌。苏联也是如此。

有一个立陶宛,就会有更多的“立陶宛”出现,15个苏联联盟国家,相继宣布独立,同年的12月苏联宣布解体。

如果把立陶宛的独立,当作是苏联解体的第一步。无疑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从第一步便奠定了未来的结局。

那我们想一想,如果历史重新再来一次,会不会有结局的改变?我想苏联解体的局面,势必还会发生,这一点是符合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我们并不能去逆转潮流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失误的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指导也与起初的苏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严重偏移。同时,统治者软弱妥协的性格特点,也是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

即使没有立陶宛,苏联那时人民生活的不稳定,以及经济上的严重下滑,也会有其他的组织成员进行反抗与斗争。

我们是无法去评判和改变历史的发展潮流的,但我们能做的是以史为鉴,从每一个历史事件中,分析原因,改进和提升自己。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多加思索,才能有更好的结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独立,事件,冲突,苏联,历史,戈尔巴乔夫,的国家,组织,军队,观点评论,美国,苏联,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立陶宛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美国,独立,事件,冲突,苏联,历史,戈尔巴乔夫,的国家,组织,军队,观点评论,美国,苏联,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立陶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美国,独立,事件,冲突,苏联,历史,戈尔巴乔夫,的国家,组织,军队,观点评论,美国,苏联,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立陶宛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