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淮军崛起前,清朝在关内的常备武装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八旗军的主要任务是监视绿营,防止绿营造反。绿营的主要任务是监控民众,防止老百姓造反。
那么,为什么清朝要搞出这种军事体制呢?原因很简单,清朝的起义太多了,并且分布范围又广,几乎是全国范围都有起义。朝廷不得不如此。
其他皇帝就不提了,就拿清宣宗来说。
清宣宗在位30年,在这30年里,关内汉地爆发的起义和暴动就有27次。
如道光元年(1821年)的云南永北厅汉彝起事;道光四年(1824年)的凤山杨良斌、许尚起义;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赵子青瑶民起义,湖南赵金龙起义,广西盘均华起义;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山东赵城曹顺起义,四川彝人起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四川穆继贤起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江苏常熟金德润起义,湖南胡有禄起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广东李元天地会发起义,湖南李沅发起义等。
面对这么多的起义和暴动,清宣宗能怎么办?他只能是把关内绿营“治安军化”,让军队分散驻扎在各地。
这样的军事体制,防民效果很好。可是,能打大仗吗?能对抗打遍世界无敌手的英军吗?
太平天国起义
肯定不行的嘛。维持地方治安的部队,打打小规模的武装团伙还凑合,碰到稍微大一点规模的起义军,比如太平天国起义都压不住,又怎么能可能与英军对抗呢?
所以,清军打不过英军,实在太正常了。
英军就算不用先进武器,单靠肉搏也能打败清军。
至于说清朝为什么不实行全国总动员,道理也是不言而喻。清朝根本不敢这么干。平均一年一次农民起义,后期更是平均一年十次,朝廷哪里敢把老百姓武装起来?并且,朝廷内部还分三六九等。满蒙贵胄在防备老百姓的同时,还防着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和汉人官僚集团。这种情况在鸦片战争期间,比比皆是。
英军进攻广州前,奕山给清宣宗上密奏:“防民甚于防兵,而防兵又甚于防寇。”
英军路过上海时,当地乡绅筹钱组织了一支民团武装。地主自掏腰包办团练,并非是为了阻击英军,而是担心清军趁机抢劫。
英军在攻击镇江前,江宁副都统海龄先是以绿营战斗力差,不可靠为由,拒绝增援来的绿营进城。后来又以锄奸名义,屠杀了镇江万余百姓。这两手操作,导致英军进攻镇江期间,老百姓皆是作壁上观。英军亲眼见到当地老百姓在战争期间,非常镇静地端着碗,一边观看英军与清军战斗,一边吃着碗里的饭。等到英军在占领镇江后,城内的老百姓像没事人一样,主动向英军兜售新鲜水果和蔬菜,完全不把英军当侵略者。
实际上,老百姓并不是没有战斗力。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占领定海期间,都因为军纪不好,惹怒老百姓,被自发武装起来的民兵打得不敢出城。
如果道光皇帝能把老百姓真正利用起来,鸦片战争不可能是历史上的那个结局。
但问题是,清朝做不到。自从入关以来,清朝统治者和老百姓就是敌对关系。朝廷真要发动老百姓,就以统治集团平时的所作所为,老百姓会直接调头痛打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