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尹隆河之战淮军溃败,千钧一发之际,鲍超杀入重围,清军转败为胜

尹隆河之战淮军溃败,千钧一发之际,鲍超杀入重围,清军转败为胜

鲍超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胡林翼支持下募霆军,其后在剿灭太平军、东捻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转战鄂、皖、赣、粤数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战争中逐渐成为湘军集团的精锐主力。

同治五年九月,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为东捻、西捻两支,东捻军由赖汉英率领,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东西捻军遥相呼应,成为清政府的又一大心患。

鲍超率军参加剿捻起初并不顺利,一是后勤粮草跟不上;二是捻军与太平军不同,捻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而对于一贯习惯于稳扎稳打的霆军来说,起初非常不适应捻军这种打法。但鲍超很快改变了战术,吸取了其他清军的失败教训。

一、尹隆河战役背景

早在同治五年正月,清廷命刚刚在广东嘉应剿灭汪海洋的鲍超即刻率部北上镇压捻军,随后霆军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参与围剿捻军的行动。鲍超北上参加剿捻,起初因为粮草未备齐,迟迟没有进兵而受到清廷申斥,后又因找不到捻军踪迹“数月以来,仆仆道途,未遇一贼,”而被责备,如同治五年九月十八日(1866年10月26日),曾国藩派鲍超、刘秉璋、杨鼎勋、刘松山等各率所部追击西捻军,可是当他们刚抵达洛阳,西捻就已进入陕西,鲍超等人只得分别折回南阳和新郑。同治五年十二月(1867年1月),在清军大范围围堵政策下,东捻军在赖文光、任化邦指挥下相继在罗家集、杨家河大败清军郭松林、张树珊两部。虽然这两次胜利,并未使东捻完全冲破清军的围困,但使捻军军心大振,令清军闻风丧胆。

时人记载:“十二月辛卯,松军统领提督郭松林被围于沙冈集,受伤突走,其众大溃。丙午,树军统领总兵张树珊战死于杨家河。是时贼骑数万,云翔风驰,劲疾剽悍,常以前队挑战,别选健骑,绕出官军后路以辂之。官军畏其锋,辄冯村堡自固,罔敢与遌,遌之,鲜不挫者。贼势张甚,连陷应城、云梦、天门。旋弃城去,屯踞臼口、尹隆河以窥安陆。”

当时东捻首领赖文光、任化邦、李蕴泰、牛乐宏等人准备兵分三路,主力进入四川,另外一路入武关联络西捻张宗禹,还有一路留在湖北以为声援。东捻军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接连获胜,使清廷大为震惊,知东捻军并非可以轻易击败,此时清廷剿捻的总指挥已换成李鸿章。李鸿章、曾国荃等人议定了围歼计划,急忙调遣鲍超率所部约一万六千人,刘铭传率所部约万人,从南阳南下,鲍部由襄、樊,刘部由随、枣,分路包抄东捻军,企图夹击围歼之。当时鲍、刘二军分别为湘、淮系集团最精锐之部队。

刘铭传率军疾驰到安德,东捻军正准备抢渡汉水,为刘铭传所阻。东捻又转到霸王山等处,由于清军防守严密,依然不能渡河,只能折返回到钟祥。结果被鲍超由西向东,刘铭传由北向南,压缩在京山尹隆河附近地区。此前捻军的战术是遇强则走,遇弱则攻,东捻军在两胜之后,产生了思想。加之尹隆河一带属于江汉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以东捻军计划在此展开决战,消灭追击之鲍刘二部,以便顺利渡过汉水,主力入蜀,建立类似太平天国形式的政权。

尹隆河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其实若论规模,此战与鲍超在镇压太平军时参加的许湾、黄沙嶂等战役相比要小,虽然东捻号称十万人,但其中有不少是裹挟的老百姓。本身并无多少战斗力,或者是新近加入的,真正有战斗力的是其中三万老捻。而清廷方面的鲍、刘二军兵力加起来也有两万六七千人,配备了大量火器,且均为精锐之师。

面对李鸿章、曾国荃的围歼企图,赖文光、任化邦等人商定必须给予追击的鲍、刘两军以重创,之后方可夺取宜昌,进而实现入川的目的。因此尹隆河战役的胜负对双方都关系重大,直接影响后面战局的发展,若东捻军胜则可顺利入川,进而与张宗禹的西捻连成一片,变成另外一个太平天国。若清廷胜,不仅东捻入川计划不能实行,而且东捻更将在战略上被迫转攻为守。

二、尹隆河之役经过

虽然尹隆河之役的过程各方史料叙述不一,但并非疑案。主要集中在是刘铭传提前发动进攻,还是鲍超“失期”的问题上。《湘军志》、《湘军记》等书认为是鲍超没按约定日期与刘铭传会合,但更多的史料书籍则认定是刘铭传提前发动了进攻,导致刘部几乎全军覆没,后霆军赶到才反败为胜。

如薛福成《书霆军铭军尹隆河之役》、张仲炘《湖北通志》、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印鸾章《清鉴》,另外还有《清国史》鲍超传、《清史稿》刘铭传传等等,此外曾国荃、李鸿章死后公开的私人书信,也间接证明是刘铭传提前发动进攻,才导致刘部几乎全军覆没,而霆军并未“失期”。另外杨度在其日记中也记载了当年参战人员的说法,更进一步证实了“《湘军志》平捻篇所载刘、鲍京山之战失实”,真正的情况是刘铭传为了给自己争面子提前发动进攻,几乎全军覆没,后霆军赶到才反败为胜。

而这些相关资料中以薛福成《书霆军铭军尹隆河之役》所记内容最为详细,该文是薛福成根据刘铭传多位昔日部署以及僚友的口述写的,因此成为研究尹隆河战役最重要的史料。尹隆河之役的经过如下,同治六年正月十四日(公元1867年2月18日),刘铭传部追踪东捻至京山下洋港,鲍超霆军进驻钟祥臼口。在探知捻军主力驻扎位置后,刘铭传约鲍超于第二日辰时分路进攻,鲍超所部由西向东,刘铭传所部自北向南,两面夹攻捻军。

这一情报为东捻首领赖文光所知,赖为避免被夹击,乃致信刘铭传:“鲍妖勇略非汝所及,汝何不与鲍妖合,至明日辰刻同来战,顾以孤军驻下洋港,宁非送死!”“淮军自程学启殁后,铭传为诸将冠”,而此时的鲍超已被清廷确定一旦解决东捻军,立刻负责入陕专征。鲍超号称“一时名将无出其右”,被称为爵帅,当时名声远在刘铭传之上,非刘铭传所能比。但鲍超是行伍出身,胸无文墨,刘铭传对鲍超很不服气,当然鲍超也不大看得起刘铭传这位后起之秀,二将并不和睦。这封信果然利用了刘铭传争功好胜的心理,中了赖文光的激将法。

刘铭传召集手下众将,曰:“度我军之力可以破贼,若会合霆军而获捷,霆军必居首功,人且谓我因人成事,不如先一时出师,迅歼此寇,使彼来观,亦当服我铭军之能战也。乃于庚午日卯刻秣马蓐食,由下洋港逼尹隆河。”正月十五日(1867年2月19日)凌晨,刘铭传提前一个时辰出战,东捻军早有准备,刘铭传留下五营守护辎重,自己亲率马步十五营渡过司马河,赖文光趁铭军“半渡而击之”,两军开始接战。

捻军兵分三路扑来,任化邦以马队攻铭军左军,牛乐宏攻铭军右军,赖文光、李蕴泰合攻铭军中军。铭军左军刘盛藻五营逐渐招架不住任化邦骑兵的冲锋,刘铭传急从中路军调黄桂兰、张士元、李锡增等三营兵力前往增援。但刘盛藻已经败退过河,任化邦遂与赖文光、李蕴泰一同进攻刘铭传亲率的铭军中军,铭军中军前队被冲垮。这时铭军右军唐殿魁击退了东捻牛乐宏的进攻,见主帅危急,率右军前往支援,然而此时刘铭传亲率的中军已经崩溃,东捻军数路合围右军唐殿魁。唐殿魁所部是铭军最精锐的一部分,在捻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唐本人战死。战场上的铭军彻底崩溃,丢盔弃甲开始溃逃,被东捻骑兵分割追杀,死伤极其惨重。战到此时,刘铭传部总兵唐殿魁、田履安,副将李锡增、胡衡煦、刘朝煦、吴维章等皆被捻军所杀,铭军濒于全军覆灭的境地,刘铭传率残部退过司马河,但被东捻追上团团包围,刘与营官、幕僚等完全绝望“俱脱冠服坐地待死”。

正当铭军即将全军覆灭之际,“霆军以辰刻践期而来,”进兵至距尹隆河仅十余里的杨家泽,见到处都是铭军溃兵,鲍超便督队参战。鲍以“大一字阵”(有时也称“两层大一字阵”)迎战,即兵分三路,每路分主攻与策应。他以提督宋国永等部五营为中路,提督曾成武等部五营为策应,总兵孙玉林等率五营,由副将程扶鼎率亲兵营策应,从中央攻击捻军;以提督唐仁廉等部四营马队为左路,提督邓训诰等部两营步队为策应,由左翼包抄东捻军;以提督谭胜达等部四营马队为右路,总兵杨谦万等部两营步队为策应,由右翼包抄东捻军;此外又令总兵杨德琛等部四营马队作游击之师,策应各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霆军,东捻首领赖文光也不甘示弱,对部下说:“今日斩刘捉鲍长驱西上,一入四川据巴蜀之利,一上荆紫关合张总愚(张宗禹)攻陕西,洪天王事不足为也。”此时捻军连战连捷士气高昂,

分三路直奔霆军杀来,霆军则采用“进步连环枪炮法”对抗捻军。东捻军虽给霆军以一定的杀伤,但捻军此时步骑混杂,很多士兵忙于捡拾铭军丢弃的物资,阵型已经混乱,中路被霆军突破。

捻军左、右两路也加入战斗,但并未击退霆军,反而后路为霆军截断,左右两翼又受到夹攻,“势如风雨,张两翼以蹴贼。酣战良久,呼声震十余里,大败贼,摧毁杨家锋船埠及尹隆河贼馆数百处,生擒老贼八千有奇,斩杀贼万余,夺获骡马五千余匹,救援刘公及部将刘盛藻等于重围之中,暨铭军将士二千人,夺回铭军所失洋枪四百杆,号衣数千件。”东捻阵势全乱,转胜为败,全军溃逃,一万余人阵亡,八千余人被俘。

霆军在十五日击败东捻后,接连几日昼夜不停追击东捻,又杀死东捻军一万数千人,俘虏四千余人,赖文光、任化邦、李蕴泰三人之妻也在被俘之列。东捻军自湖北再次进入河南,入川计划未能实现。尹隆河一战对东捻军军事上是个无法挽回的巨大打击,但东仍有相当实力,人力、物力的损失还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打击其实是在心里上使东捻主要首领认为自己无法击败霆军,丧失了实施入川联陕计划的决心,索性放弃了这一的正确战略方针,转而进入河南,继而进入山东运河区,最后遭致覆灭。

“此次尹隆河之役确为剿捻军兴十五年以来清方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当无疑问。”笔者认为鲍超能够在尹隆河重挫东捻军除了鲍超指挥得力处变不惊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霆军使用的“大一字阵”火力密集度高,且霆军是刀矛与火器相间排列,使得捻军骑兵无法冲溃霆军军阵,反而对缺乏火炮的捻军骑兵自身造成重大伤害。

曾国藩曾总结说:“打仗用二字阵最好,前一层打冲锋,后一层排立不动,最易取胜屡试屡验。若被捻匪四面包围,则将二字阵变作方城阵,前一层站前左两方,后层站后右两方亦足自保,除一字阵外,操此两阵足矣。”

其二、单就兵力来说东捻军号称有十万人,其中老也有三万人,从兵力对比上看占据绝对优势,也正因如此,赖文光才会决定击败刘铭传之后并不撤军,要一鼓作气再败鲍超。但东捻军刚刚击败刘铭传部,许多士兵争着抢夺刘部的辎重,致使阵型混乱。捻军骑兵在对霆军发起几次损失惨重的冲击后,面对霆军采用“连环进步法”,左右夹击中央突破,根本无法组织起队伍做抵抗,部队很快被霆军打散,导致全军崩溃。

其三、霆军各部配合默契,而且一改往日稳扎稳打的作风,面对以骑兵为主的捻军,再将其击溃后,连续几天几夜对其穷追猛打,不断扩大战果,使东捻军不但在军事上损失重大,而且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情绪。最终在自己仍有实力入川的情况下,竟放弃入川计划,东捻领导层战略意图完全陷入混乱之中。

三、总结

尹隆河战后,刘铭传以怨报德,揽功诿过,李鸿章公开袒护刘铭传,虽经曾国藩从中调和,但鲍超怒气难消,愤而辞职回籍,其军因无人能够统带而遭分解。然而严峻的边疆形势不能不使清廷想起这名悍将,光绪六年(1880年),因沙俄在伊犁无理滋事,导致中俄关系紧张,鲍超受命驻守直隶,保卫京畿;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时,鲍超虽已年老多病,仍招募兵勇,作为后继之师奔赴云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淮军,重围,霆军,尹隆河,军转,清军,鲍超,东捻军,刘铭传,清廷,观点评论,赖文光,尹隆河,鲍超,东捻军,刘铭传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淮军,重围,霆军,尹隆河,军转,清军,鲍超,东捻军,刘铭传,清廷,观点评论,赖文光,尹隆河,鲍超,东捻军,刘铭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淮军,重围,霆军,尹隆河,军转,清军,鲍超,东捻军,刘铭传,清廷,观点评论,赖文光,尹隆河,鲍超,东捻军,刘铭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