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从九子夺嫡中艰险胜出,登基后对曾经的政敌兄弟进行大清洗,也正因此被人贴上冷酷无情的标签。在雍正皇帝的诸位兄弟中,有一位与他亲密无间、信任有加,这位兄弟就是胤祥。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禛和胤祥之间的感情从小就非常深厚,因为胤祥的母亲章佳氏很早就去世了,随后胤祥就康熙安排到胤禛母亲那里,也就是说,胤禛和胤祥是共同成长的,两人从小关系就非常好。
在胤禛参与皇位之争时,胤祥对兄长的支持力度也是极大的,是坚定的“雍正派”,胤祥还曾经替胤禛背负罪名,被康熙皇帝圈禁多年,也正是因此导致原本深受康熙宠爱的胤祥变成边缘人物,从此消失在朝野视线中。
雍正登基后,开始重用胤祥,让其帮助自己平稳完成皇权过渡,在后来逐渐推行新政改革康熙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胤祥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雍正皇帝一直将胤祥视为最信赖的皇弟、最信任的臣子。
历代皇帝都非常忌惮痛恨恃宠而骄、居功自傲的臣子,雍正皇帝也是如此,比如年羹尧的下场。虽然胤祥得到雍正的信赖,胤祥在办事过程中也一心为雍正着想,并且始终都严于律己,从来没有居功自傲的行为,甚至胤祥多番推脱雍正对自己的赏赐。
雍正曾经多次提出要赏赐给胤祥世袭罔替的爵位,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荣耀,但是全部被胤祥婉言拒绝。胤祥的行为更让雍正感动,他直接将胤祥称呼为“柱石贤弟”。
雍正对于胤祥的赞赏之词在史书中多处可见,比如雍正曾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平天下”,这是雍正公开表达胤祥对自己的帮助之大。
此外,雍正还说历史上千百年才会出现一对“圣王贤臣”,而他与胤祥就是千百载难遇的圣王贤臣。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胤祥受到的待遇和宠信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雍正八年的端午节前一天,雍正突然接到奏报说胤祥已经去世,雍正皇帝听闻消息后悲痛欲绝。胤祥去世时只有44岁,他主要病因是操劳过度,因为在雍正登基之初,朝堂上暗流涌动,胤祥劳心劳力整日处于超负荷忙碌状态,在去世前一年已经病情严重,在雍正皇帝的谕旨命令下开始调养恢复,但是最终也没能挽回胤祥的生命,最终在府邸中去世。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避开皇帝名讳,因此胤禛的众位兄弟全部被改名,比如胤祥就被改为允祥,准确地说,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应该称呼为允祥。
允祥的去世让雍正悲痛万分,诏令允祥可以改回原来的名字胤祥,看似不起眼的改名字实则是莫大的恩宠,胤祥享受的待遇是独一份的。
雍正帝为胤祥加谥号“贤”,并且在前面还加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从雍正皇帝为胤祥追封的谥号中每个字,是对胤祥性格贡献的鲜明总结,也可以看到胤祥受到雍正的恩宠程度。
胤祥的葬礼也是超规格办理的,这是雍正皇帝的旨意,在规模盛大的葬礼仪式上,雍正帝身穿素服亲自前去祭拜,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雍正在胤祥的灵前大声痛哭。
雍正在胤祥灵前的行为是不合帝王身份的,但是雍正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才有了这样的“不合规”之举。雍正皇帝当着群臣的面回忆与胤祥的点滴故事,两人一起成长自然不在话下,并且胤祥的算学之术是雍正教授的,跟随康熙皇帝外出巡游打猎,两人形影不离,雍正说回忆兄弟亲情仿佛就在昨天。
在怡亲王胤祥去世后,雍正除了追赏他之外,还对胤祥的家人进行封赏,降下谕旨要求胤祥世子弘晓继承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在诏书中同时说明怡亲王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雍正帝在强调弘晓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时,特别强调“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有了雍正皇帝的这句话,弘晓继承的怡亲王爵位有了更大的保护伞。
雍正对胤祥家族的封赏还不仅如此,同时册封胤祥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同样也是世袭罔替,在雍正的谕旨中已经表达非常清楚,就是为了嘉奖胤祥的功劳。
清朝时期宗室贵族的封爵共分为十二级,其中从亲王、郡王、贝勒一直向下降低,清朝的爵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世袭,另一种便是世袭罔替,胤祥之子弘晓和弘皎就是属于这种。
弘晓承袭怡亲王爵位,弘皎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郡王爵位,其实这在清朝是极为罕见的特殊待遇,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支系家族中只会有一位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只有两位特例,一位是胤祥,另一位是代善。
代善是清朝初期的人物,被封为礼亲王,他的家族后代中有一个承袭亲王爵位,还有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值得注意的是,代善家族能够有这样的特殊荣耀,是因为在战场上取得巨大军功,是论功封赏的结果。
反观胤祥则不然,能够获得清朝历史第二的好成绩,全部是因为雍正皇帝的垂爱赏赐,由此更是可见雍正对胤祥的厚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雍正同样是因为操劳过度驾崩,但是在其治理下清朝已经再次焕发出新动力,康乾盛世悄然来临。雍正皇帝之后,皇四子弘历坐拥江山基业,乾隆皇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乾隆皇帝按照雍正留下的旨意,将胤祥长子弘昌封为贝子爵位,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感觉有点乱,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跟胤祥的家事有关。
胤祥后代中继承爵位级别最高的是弘晓,他是胤祥的第七子,能够继承怡亲王爵位完全是因为胤祥的意思。弘皎是胤祥的第四子,被封为宁郡王,虽然级别没有亲王高,但好在同样享受世袭罔替。
雍正留下旨意要册封是是胤祥的长子弘昌,他仅被封为贝子,与亲王和郡王的级别相差很大。根据雍正帝的话得知,胤祥曾说弘昌秉性愚蠢,并且向来不明是非,胤祥曾将他圈禁在家中。
由于弘昌对自己所受到的封赏不满意,于是参与到弘晳谋反逆案中,这是乾隆登基初期发生的宗室谋夺皇权事件,试图推翻乾隆皇帝,然后扶持弘晳登上皇位。
显然是不自量力,谋反大事在谋划不久后就被乾隆皇帝一网打尽,弘昌因为参与其中被革除贝子爵位,降低为闲散宗室。弘皎则是被乾隆训斥“私相交结,往来诡秘”,但是乾隆考虑到是雍正亲自册封弘皎为郡王爵位,不好处理,但是还是将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
从乾隆29年弘皎去世后,他这一支的爵位就一路降低等次,最终变成辅国公世袭。
承袭怡亲王的弘晓当时年纪尚小,他本人也非常谨慎,颇有胤祥的风范,也难怪胤祥将最大的爵位传给年纪小的弘晓。因此弘晓在弘晳逆案中并没有受到影响,保住了胤祥留下来的怡亲王爵位。
乾隆虽然没有理由处理弘晓,但是仍然对弘晓心存芥蒂,于是以年幼为借口夺去弘晓正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自此弘晓成为在府邸读书的闲人,只是在朝廷有重要庆典活动时才露面参加。
乾隆让弘晓去安心读书,正好也符合弘晓的理想和性格,弘晓一生收藏很多绝版书籍,在怡亲王府中建造了多座专门用来收藏独本孤本书籍的楼宇,写有《明善堂集》传世,因为他的其中一座藏书阁名字叫明善堂。
乾隆43年,怡亲王弘晓去世,低调的弘晓共做了48年的怡亲王,此后怡亲王仍然以世袭罔替的方式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