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相处,有时对方的一个眼神,就让人怦然心动,觉得跟着这样的人混,有盼头;可有的人,哪怕你和他朝夕相处好几年,也总是同床异梦,有种想逃走的感觉。
这就是气场。气场不同,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就不同。清朝名臣曾国藩无论是在交朋友,还是在提拔任用人才中,都十分看重一个人的气场。
他认为:气场就是一个人的状态。如果此人心不在焉,总是不在状态,无论给他多好的职位,他也会得陇望蜀,早迟会成为叛徒。
这话有什么依据呢?
01
公元1843年3月,33岁的曾国藩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潮。他被道光皇帝破格提升为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
翰林院侍讲是一个从五品官职,按照大清的官职序列,已是一个中层官员了。
而詹事府行走虽然只是一个虚职,没有任何品级,但意义重大。因为詹事府是专门辅导东宫太子的机构,也是翰林院官员升迁到其它部门的过渡部门。另外,詹事府的官员还要定期给皇上和皇子们讲课,见皇上的机会自然比一般官员多的多。
由此可见,道光皇帝已经很欣赏曾国藩了。此时,朝廷中一些看风使舵的大臣就想方设法拉拢和讨好曾国藩。
曾国藩从一个翰林院候补检讨一下子升到翰林院侍讲,足足连升了四级。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曾国藩一时也是手无举措。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负债累累,身无分文了。由于没钱,他还住在湖南会馆里,一个简陋的客栈度日。
得知曾国藩已经是五品侍讲后,会馆里的老板再也不敢让他住下去了。曾国藩自己也知道,按照满清王朝的规定,五品官员如果住客栈,就有损大清威严。
清朝后期,虽然内忧外患,财政空虚,官场腐败黑暗,可朝廷对大清的官员还是沿用老一套方法,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论是租还是买,都得有自己的府邸。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朝廷的皇恩,才能显示大清的国力。也才能让天下士子们看到了读书的好处。
曾国藩接到圣旨后,马不停蹄地四处借钱租房。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快就要自立门楣了。好在当了官后,巴结的人也多了。在会馆老板的帮助下,他很快看中了一套小小的四合院。
借银子将房租交了后,又简单地添置了一些家具,属于自己的独立府邸总算开起来了。
由于一切来的太突然,曾国藩既无佣人,也无管家。加上京城人地生疏,一时不知道去什么地方雇人。五品京官的家里没几个人伺候,传出去不仅是笑话,更会让皇上觉得丢人。
曾国藩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选来当管家时,一个想巴结他的户部高官出现了,一番寒暄后,给他推荐了自己的一个跟班,让其做曾国藩的管家。
02
曾国藩第一次见到这个叫陈升的管家时,见其虽精神抖擞,但双目左顾右盼,散发出的气场就是狡黠。
曾国藩心里很不喜欢,但碍于这位高官的面子,只好见他留下。心想,毕竟在高官家里做过事,一定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待人接物不会太差。
但曾国藩多了一个心眼,并没有直接给他管家的位置,而是先让他当门房,也就是一个看门人。
人有什么样的气场,就会和什么样的人相处。陈升到了曾国藩府上后,虽然还算勤快,可每天都会和京城很多高官家的奴仆、侍卫们来往。这些人都没什么文化,每到一个地方都大声喧哗,谈论的也是谁家府门给的待遇高,谁家的下人也跟着主人捞了不少好处等等。
喜欢安静的曾国藩很是心烦,但也希望陈升能在自己的教导下,变得乖巧一些。因此,总是时不时地旁敲侧击,以提醒陈升。
可陈升每次除了点头哈腰,不断回答“是是”外,眼睛总是左右摇晃,根本不在状态,好像对曾国藩的教导一点兴趣也没有。
一天,曾国藩刚刚下班回到家中,陈升就酒气熏天地走进曾国藩的房间。神秘地说道:“好事啊,爷,你发财了。当官真好。”
说着,陈升从身上拿出一包银子,放到曾国藩的书桌上。
“这是一百两银子,可是你老一年的俸禄了。小人也跟着沾了爷的光,吃了一顿酒,得了点散碎银子。”陈升打着饱嗝,酒气熏的曾国藩不停地后退。
刚刚才升官,就有人送银子,一定不怀好意。曾国藩十分好奇地问道:“谁送的?为什么要送?”
陈升这才说了实话,原来是他揽下的一桩生意,因为曾国藩在詹事府行走,而眼下各省乡试即将举行,很多京官为了外出捞点银子,都希望能去当主考或者副主考。因此,都希望曾国藩能在皇上面前推荐一下。
由于曾国藩没有正式管家,有人来拜访时,陈升就充当了管家的角色,擅作主张,收了人家的银子,同意了人家的请求。
“爷,这只是定金,如果你能在皇上面前说句话,人家当了主考或者副主考后,还有重奖呢!”陈升说他以为跟随曾国藩会捞不着好处,没想到还更有机会发财。
曾国藩不动声色,让陈升将银子送还给求他的官员后,立即将其开除。
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用人如何才能不失察时,认为一个人的气场好坏,可以用“忠义”二字来决定。
因为只有忠心耿耿的人,才能和自己同甘共苦,不会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也不会此山看到那山高,更不会朝三暮四,有奶就是娘;而义气之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坑害自己的主人,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主人的利益。
在后来的生涯中,曾国藩常常以此考察跟随他的人。有的跟班一直到他死,都没有离开过,更没有背叛过他。而他的这种方法,也被曾国藩的门徒李鸿章等大佬模仿和运用,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