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场犹如一坛大染缸,无论你未进入时多么洁白无暇,多么满腔热血,等在里面经过浸泡后,大多数都被染上了花花绿绿的颜色,很少有人还会跟原来一样,选择坚定自己的当初的理想。清朝时期的官员颜伯寿就属于前者。
颜伯寿的父亲、祖父都曾经在朝廷中身兼重职,有了祖父和父亲的铺路,颜伯寿的官场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功名,是当时百姓眼中的人生赢家。在颜伯寿刚刚做官时,曾经命人刻下了一块著名的石碑,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公生明,廉生威”的石碑。
石碑上雕刻内容的大概意思是:只有公正百姓才会信任与你,服从你,只有清廉官员士兵才会尊重你,畏惧你的威严。通过这块石碑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颜伯寿是真的满腔热血,立志做一名公正清廉的好官员。但是后来的颜伯寿,真的像他特意命人雕刻的石碑中所写的那样做了吗?真的公平的使得百信都服从于他,官吏都惧怕他?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官场上呆了一段时间后,颜伯寿就被权力和金钱逐渐淹没了自己的初心,当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发生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时,朝廷需要下发资金来帮助平民百姓度过困难的时期,更要为灾难所造成的建筑损伤进行重新修建或者修缮以用来给百姓居住,所以每一次的赈灾银两都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而赈灾银两每次都会下发到地方官吏手中——也就是颜伯寿的手中,面对如此大额的银两,是个人都不免会动心,当然颜伯寿也如此,尽管他曾经立下那块“公生明,廉生威”的石碑,当颜伯寿在大肆往自己腰包里塞钱时,这块石碑怕是早就被他遗忘脑后了,记不记得有这样一个东西都难说。
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内有官员利用职位结党营私,不做实事,外有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吞下中国这块肥肉。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抵御外敌十分重要,而道光皇帝正巧就看上了这个表面清正廉明的颜伯寿,在颜伯寿前往京城时,道光帝曾在三天内数次召见颜伯寿与他讨论国情。
虽然颜伯寿是个大贪官,但本身也是具备一些本领的,不然道光皇帝也不会在众多人选之中挑中了颜伯寿来担任如此重要的官职,颜伯寿接到道光皇帝下发的命令后,先去了厦门进行实地考察,厦门临近海,是英国军队进到内陆的主要通道,但是这么重要的位置防范措施竟然只有几袋沙袋,仅凭这几袋沙袋如何防的住英军呢?
于是颜伯寿像道光皇帝请求二百万银两去修建厦门的防御,二百万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的清政府为了迎接外敌,已经没有对少剩余的银两,五万两银子都要深思熟虑一番,何况二百万两银子呢。
随后颜伯寿将二百万的具体用处一五一十的一条一条列出呈交给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得知后也给了颜伯寿这二百万两银子,颜伯寿用朝廷下发的资金修建防御措施,信心满满的用自己修建的防御措施去应对英军,却被英军仅用了几个时辰就打的颜伯寿落荒而逃,于是颜伯寿成了当时满朝文武的笑柄。
因为这件事,颜伯寿被革职回老家,据记载,颜伯寿的这次返乡之行可谓是浩浩荡荡,仅仅是为了搬运自己的财产就雇佣了六千人,六千人,这得是多么庞大的资产才会动用如此多的人。因为人数众多,所以每次吃饭时都大摆筵席,每次吃饭都将近四百桌。颜伯寿的家眷更是奢侈,不仅需要四台大轿抬着,而且身边还配有贴身侍卫,可谓是“荣归故里”。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很多大臣并没有认为颜伯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贪官,反而还对颜伯寿赞赏有佳。而颜伯寿也并没有因此停止了自己的官场之路,等到咸丰皇帝登基后,颜伯寿又重新受到了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