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算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的回光返照,千古一帝康熙打下的江山,荣耀延续到了乾隆时期。在历史上,这三位帝王所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赞扬的,不过皇帝再文治武功,也离不开贤臣良将的辅佐。
历史上能用“文定”作为谥号的人寥寥无几,这是一种赞誉,也是一种信赖,这个谥号的意思是“道德博闻、安民大虑”,在清朝能赐封此号的孙嘉淦名列其中。
他正直善良,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得到三代帝王重用,最后竟用十几箱破砖烂瓦,换了乾隆的五千两黄金。
那么孙嘉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乾隆甘愿给他换黄金呢?
历经三代的孙嘉淦
公元1683年,孙嘉淦出生于山西兴县,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佃户,对于儿子的教育实在力不从心。但他自小就聪明,没钱上学就跑到先生教书的院子内偷听,一来二去,先生见他早慧,破格允许他听课,对于书中的知识,他像海绵吸水一般滋长。
慢慢长大的他萌生出做官的念头,希望凭借一己之力为国家作出贡献,康熙帝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必然是很有功德,孙嘉淦非常想做一名言官,跟在皇帝身边匡扶社稷。
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高中进士,被册封为“庶吉士”。这个官职虽然只是短期的,但他主要负责皇帝的诏书起草和为皇帝讲解书籍,这可是能进入内阁辅政的过渡期。在这个职位上,他得到康熙帝的夸赞,尤其是诏书起草,他写得一手好字令人惊叹,只可惜康熙帝大寿已到,只过了九年就驾崩了。
四阿哥胤禛抢占先机,登上帝位,本以为自己的饭碗不保,没想到雍正帝并未换掉他,还直接重用他,调任他到了翰林院。行走在这里,孙嘉淦完全展示出了他的秉性正直和直言犯上的本事。
雍正帝即位之初,那些曾与他争皇位的兄弟,除了怡亲王,全部削爵的削爵,下狱的下狱。没有一个能在他手底下生存的,连自己的亲弟弟胤祯都被贬到皇家陵园去守灵。一时间朝廷内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说错了那句话就遭了殃。
看着皇帝如此“霸道”,孙嘉淦连上三道折子,每到折子都写着“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地区收兵”,这可以说是提着脑袋给上面。
在雍正心里,九子夺嫡的惨烈,他不是不知道,帝王之家哪有亲情,除了十三阿哥和十七阿哥,谁会真心帮他。至于纳捐,国家动荡没有钱财怎么打仗。西北的兵力尽数在年羹尧手中,青海发生叛乱,这时候收兵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三句话句句戳在雍正帝的心肺上,总有种含沙射影,说他不敬兄弟,任用佞臣的嫌疑。雍正皇帝大怒,直接斥责了翰林院掌院学士,骂其狂背谬论。
朝下的大臣齐刷刷跪了一地,大气不敢出,生怕惹祸上身,这时辅政大臣朱轼开口,盛赞孙嘉淦,此人虽然狂妄,但却很有胆量,雍正看朱轼缓解了尴尬,就提出召见孙嘉淦。
在他心里也承认,这位臣下能有如此勇气,雍正帝在历史上的评价,除了继位之谜,其他都是非常好的,尤其是他为国为民,为后世所称赞。虽然急躁但他并不是暴君,对于孙嘉淦他带有欣赏的态度。见到此人的时候,他就在心里打定主意,让孙嘉淦跟随自己,升他为国子监司业,位列从四品。
有了孙嘉淦,雍正如虎添翼。即位之初多一些贤臣对于整肃官场是非常有好处的。孙嘉淦领到的第一个差事就是制造雍正时期的铜钱,但凡与钱沾边的工作,都是美差,能从中捞上一笔那可是本事。可孙嘉淦根本不屑一顾,他亲自下市场研究货币铸造的配比,还通过试验得出了结论。
上朝时,大多数人向雍正谏言,新朝货币应该有新的样子,铸造钱币的材料是铜和铅,以往都是五五分,既然雍正朝已立,希望能做成铜六铅四。孙嘉淦听完当即反驳,怒斥当官的不管老百姓死活,铜在老百姓手里能有多少,达官显贵中的藏品肯定比比皆是,若要这么铸钱,百姓的生活只会更苦。
随后孙嘉淦直接给出方案,铜出四,铅出六以保证民生社稷,朝廷内部直接吵翻,一对多的画面让雍正有些下不来台。为了平息众怒,直接把孙嘉淦贬回了家,虽说是这样的局面,但雍正帝秘密召集心腹,齐按照孙嘉淦的方法铸钱。
雍正帝实属无内,即位之初,人心动荡,不能因为孙嘉淦一人就得罪权贵。为了帝王权术只能让孙嘉淦牺牲一下。他被贬回家一肚子怨气,但却无可奈何,没过多久,雍正帝再次启用孙嘉淦,所有人劝解他改改自己的脾气,可没想到他开始变本加厉。
回到雍正身边后,孙嘉淦每每都会跟雍正对着干,对于他颁布的政策直接指出错误,进行批判性指责。虽说大多是正确的,但帝王的颜面他是一点也不顾及,在颁布法案时,孙嘉淦在再次朝中公然反对,指出其中弊端,雍正帝勃然大怒,直接要将孙嘉淦推出去斩首。朝中只有他的翰林院老师跪地求饶,其他人竟无动于衷,足见他到底在朝中得罪了多少人。
为了再次避免这样的事,雍正把他调到了银库工作,他知道这样一名官员是不会贪污受贿的,远离了自己的视线,或许就不会有牢狱之灾。那时候雍正就已经选定了弘历作为继承人,他希望给自己的儿子能留个肱股之臣。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驾崩乾隆继位,秉承父亲的遗志,孙嘉淦果然得到了重用,开启了他治世能臣的功勋。
孙嘉淦与乾隆帝
乾隆帝一继位,孙嘉淦直接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吏部专门管全国官员任用,给了他这么高的职位是乾隆帝对他的信任,两个月之后孙嘉淦被提拔为左都御史,官拜从一品兼吏部侍郎。
为了打击贪官污吏,得乾隆应允,孙嘉淦开始到各地去申冤,从北京出发后直达河南郑州。那时他听人奏报,河南郑州一带出现奸盗案,但凶手并未受到处罚,为了查清真相,孙嘉淦亲自过问,在审理案件中他发现,因冤入狱的老百姓多达十几名,所谓的凶手完全是当地巡抚利用职务之便诬陷入狱。
孙嘉淦直接释放了有冤情的老百姓,更是捉拿巡抚下狱受审,随后捉到了真正的凶手,此事上报朝廷后,得到乾隆帝的高度赞扬,也为孙嘉淦在乾隆朝立了威信。
乾隆二年,孙嘉淦得到乾隆信任,总管直隶,兼任刑部尚书。直隶乃今天河北地区,虽说在天子脚下,但却是个“硬骨头”的地方,同年九月,直隶总督李卫弹劾总何工督办朱藻贪赃枉法,为了配合李卫工作,乾隆帝下旨孙嘉淦监管此事。
孙嘉淦雷霆手段,仅仅一个月,就把案件审理明白,报告朝廷后直接依法处理了朱藻。孙嘉淦在直隶任职五年,这其间心系百姓,修建水利,使常年堵塞的永定河疏通,跟高斌一起治理水患保证百姓的生计。
也因为这些功绩越发得到乾隆重用,到了乾隆六年,孙嘉淦被调往湖广两地,担任总督。可他在任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文字狱案,要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历代顶峰,对于文人墨客的言行控制是非常严酷的。
可偏偏文学家谢济世用词不当被人告发,乾隆帝知道后命孙嘉淦主审。但他并未对其定罪,在他眼里,谢济世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当做反诗。反文来看,于是上书谏言。只可惜乾隆帝不是雍正,这位“十全老人”骄傲自负,对于敢反抗他统治的人一律严惩不贷,不仅谢济世被治罪,孙嘉淦也直接被革职查办。
事情的风波陆陆续续承担了两年,直到乾隆帝消气,这才给了孙嘉淦左副都御史的职位。但孙嘉淦看过了官场上的沉浮,已经萌生了告老还乡的念头。
在雍正身边的他年轻气盛,直言相见是因为他明白雍正帝虽是帝王但有一颗积极努力的心,但在乾隆身边他的话总是得到嘴边酝酿一下才能说出来,如今年事已高,正是自己隐退的时候。
乾隆十二年,孙嘉淦上书请求恩准自己回家养老,乾隆帝实在不好挽留,直接应允。公文是批下来了,但自己回乡带什么东西?官场上干了一辈子,要没点钱,自己不是很没面子?为了自己的颜面,孙嘉淦用剩余的钱买了十几口木箱和麻绳,浩浩荡荡回家去了。
破砖烂瓦换黄金
官场上流传着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没个几万两银子,实在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官场混过,关键孙嘉淦还是皇帝近臣,担任的职位已经到了一品大员。
带着自己买的十几口大箱子,在里面放上破砖烂瓦,赶着马车在街上走过,这个场景惊呆众人。按常人思维,这箱子里还不知道有多少金银珠宝呢,孙嘉淦真是死要面子。但这件事直接被有心人利用了,孙嘉淦得罪了不少人,他们对他都是恨得牙根痒痒,如今就这么告老还乡真是便宜他了。
若这件事能在皇帝那告一状,岂不是报了多年来的仇怨,流言果真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有心之人趁机诽谤孙嘉淦贪赃枉法,这些年辜负了朝廷的信任。乾隆一听恼火,自己最恨贪官污吏,如今这么信任的人给了自己这么大一耳光,怎么受得了。
为了查清此事,乾隆派人到孙嘉淦回程的路上拦截他,让他给个交代。孙嘉淦得知侍卫的来意,哈哈大笑,当众打开了箱子,除了破砖烂瓦就是几本孙嘉淦爱不释手的书籍。侍卫回城复命,知道真相的乾隆帝这才明白,原来孙嘉淦就是想有点面子罢了。
为了奖励孙嘉淦对朝廷的贡献,乾隆帝下旨,凡是孙嘉淦经过的州府县衙,全部以库银兑换这十几箱的破烂,接到旨意的下官不敢不从,一路走来,孙嘉淦兑换了五千两黄金,这可能就是乾隆帝给他的最后养老的工资吧。
只可惜,两年后,正在田间劳作的孙嘉淦接到了乾隆帝圣旨,命令他即可进京,他的退休生涯宣告结束,这次乾隆帝专门把他安排在了上书房,对于皇子们的教育,他出了一份力。
乾隆十五年,乾隆帝任命孙嘉淦为兵部侍郎,兼任工部尚书,这朝廷六部除了户部,他都有涉猎,只可惜当时的他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仅仅三年的时间,就被疾病折磨到了弥留之际,乾隆帝亲自来探望,看着这个一辈子都在为朝廷鞠躬尽瘁的老人,赐予他“文定”的谥号。
听到乾隆帝对自己有如此高的评价,他心里很是安慰,最终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七十一岁。乾隆帝感叹,朝中少此一人,这也足见孙嘉淦在他心里的位置。
回顾孙嘉淦的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表达,这样一个为国家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也算是寿终正寝,他的廉洁奉公、为国为民永远值得赞扬。历经三朝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见,有他是雍正和乾隆的福气。
对于孙嘉淦来说,他也算得偿所愿,能辅助皇帝开拓盛世,自己也会名留青史。只是自乾隆之后的帝王,已经拯救不了这个朝代衰落的结果,那段惨痛的历史即将上演,从此再也看不到,像康雍乾这样的“盛世”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