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一个国家的蛀虫,它不只蚕食国家的肌体,还将国家一步步带向衰亡毁灭的深渊,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我国也是如此。在我国历史上,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出现过很多亲力反腐的皇帝,比如宋真宗赵恒,为了杜绝腐败亲自制定官员腐败惩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反腐制定严刑峻法,残忍程度闻之胆寒。以距离现代最近的清朝为例,说到清朝反腐最猛的皇帝,很多人都会想到同一个人---雍正皇帝。
实话实说,雍正皇帝确实是清朝少有的铁腕反腐皇帝。康熙朝后期,清朝的腐败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朝堂内九子夺嫡,朝堂外大臣帮派林立,各派间利益盘根错节,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国库严重亏空。面对如此棘手的局势,开明的康熙皇帝明知其中利害却也无可奈何。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即位。
登基之初,就以铁腕手段清除反对自己的皇子势力,一方面为自己扫除障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日后改革的需要。之后再拿贪污腐败的大臣开刀。再后来就是一系列由内而外的改革: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朝的贪污腐败得到了遏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日益增多。从登基之初的国库800多万两到驾崩时国库5000多万两,雍正用自己的铁腕手段为清王朝赢得了一次新生。
毫无疑问,雍正皇帝通过自己的铁腕反腐和锐意改革为清朝重新焕发了生机。他的反腐手段确实够狠够硬,但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比起来还是稍显不足。事实上整个清朝12个皇帝中,对腐败最痛恨,下手最狠的就是乾隆皇帝。也许有些朋友不明白了,乾隆皇帝反腐,开玩笑吧?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不就是那个时候的吗,乾隆时期腐败多么的严重,清朝的衰落也是从乾隆开始的。大家说的都没错,但有一个节点大家可能没注意,乾隆朝的腐败主要是乾隆皇帝奢侈享乐造成的,而乾隆皇帝真正开始放纵那也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也是从那时起大贪官和珅逐渐崛起的,在这之前,乾隆基本上算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早在乾隆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改变雍正朝的肃杀的风气,乾隆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宽松政策,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让贪污腐败的风气日渐消长起来。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最钟爱的富察皇后去世,此后乾隆心性大变,对官员也没有即位之初那么仁慈,对腐败现象更是深恶痛绝。乾隆规定,凡是因为挪用公款而被判死缓的,都要用自家财产赔补,未能赔补的,所欠额超过一千两的,而贪者超过八十两的,就要执行死刑,多少钱也买不回一条命。这一道命令,几乎要了当时所有案发官员的命。不仅如此,违者处死后,所有财产也要全部追查,上缴国库,方才罢手。这还不算,乾隆十三年之前,全国死刑犯数量很少,能不处死的,乾隆尽量从宽处理。此后,乾隆对批准缓刑的一概处死。由此,在乾隆十三年后的反腐风暴中,被处以极刑的官员数以百计千记,官场为之一阵,国库的收入也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达到了清朝历史最高值7390万两。
可惜的是,自从时间进入乾隆四十年(1775年)之后,这一切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乾隆皇帝开始更加沉迷于奢侈享乐之中,所耗费的银两动辄数以万计,国库存银也日渐减少,这个时候和珅逐渐得到了乾隆的重用。和珅是一个有才的人,通过他的运作,国库存银又多了起来,满足了乾隆享乐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和珅倚仗乾隆的宠信拉帮结派,贪污受贿,提倡“议罪银”制度,纵容乾隆享乐,整个清王朝就是在这样贪污腐败的氛围中慢慢滑向衰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