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也叫试周,是一种试验满岁幼儿的一种风俗,相传它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特有的一种诞辰礼仪。每当孩子到了满岁,家人就要准备各种物件,让孩子凭天性去选择,以此来寓意孩子的未来。
相传雍正皇帝小时候在抓周时,选了一支毛笔,然后随手胡乱写了个字,结果康熙见到此字后却无比震惊,那么雍正到底写什么字呢?抓周的习俗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相传“抓周”源于孙权选太子的故事。孙权在称帝后不久,最初所立太子的孙登就死掉了,孙权就非常纠结新太子的人选。这时有一个叫景养民间术士求见孙权,声称自己知道用何种方法去选新太子。
景养告诉孙权,选皇子是守江山的千秋大业,不应只看皇子的能力,皇孙的天赋也很重要。景养还说自己有检验皇孙天赋的办法。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下令所有皇子都把自家儿子抱进宫里。
皇子带着皇孙进宫后,景养拿出了一个盘子放到了所有皇孙面前,让所有皇孙去挑选盘子里的东西,盘子里有很多宝贝,什么象牙、犀牛角、翡翠之类。
皇孙们挑来挑去大都抓了宝贝物件,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起了简册,一手抓起了绶带。见此情景,孙权很是欢喜,就把孙和立为了太子。
但孙和最后并未当上皇帝,在他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遭到了众皇子的构陷,最后孙权把他的太子位罢免了,改立孙亮为太子。孙亮即位后第七年,大臣们发动了政变,将其流放,改拥立孙休为帝。
孙休死后,只留下了一个十岁的幼子,这时朝中的大臣们都希望推举一位年长的皇子为帝,于是已经成年的孙皓就当上了皇帝。
皇位七拐八拐,最后还是到了孙皓手里。很多大臣都为之惊奇,开始把景养测试皇孙的方法用到了自家儿孙身上,慢慢地这种习俗就越传越广了。
抓周的习俗一直流传了几千年,到了清朝时,满族统治者们也没有排斥这种习俗,而是继续沿用。相传在雍正刚刚周岁时,康熙就按照惯例,给他进行了抓周测试,而测试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很震惊。
抓周礼当天,雍正被带到了放满各类物件的盘子前。小雍正看着琳琅满目的东西,好像对它们都不太感兴趣,只是直直地就爬向了一支毛笔。按说小孩子选毛笔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选毛笔就是寓意孩子以后会以文采见长,做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
可拿起毛笔的小雍正却开始画起东西来,最初众人也对他的举动不以为意,不觉得他能画出什么稀奇的东西来。过了一会后,众人都发现了小雍正的“作品”,众人看到小雍正笔下画的不是什么普通图案,而是一个“敕”字。
见到这个字,康熙都感到吃惊了。不敢相信才满周岁,也没有人教的小雍正是怎么写出字的。“敕”字可不是普通字,在古代这个字只有皇帝才能用,皇帝颁发的诏令就叫“敕令”。
小雍正写了这个字,所有人都知道这寓意着什么。幸亏这时的雍正还只是个小孩子,不然一定有大臣跳出来指责他僭越。
传说是因为雍正写了这个“敕”字后,康熙在心里才重视起了他,把他当做储君来培养,最后雍正也成功一步步干掉了所有的对手,成了康熙的接班人。
不过这个故事也可能是后人为了体现胜利者雍正身上的独有神秘性,故意在他身上安插的一个故事。因为康熙最初培养的接班人并不是雍正,而是二皇子胤礽。
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他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在生胤礽时因为难产而亡,所以胤礽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赫舍里氏可以说是康熙的白月光,早年她与康熙感情无比深厚。爱屋及乌的原因,胤礽从小就非常受宠,刚满周岁就被立为了储君。
但人的感情总会随着时间而变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在巡访塞外时,以“暴戾不仁”为由,废掉了胤礽。虽然后来康熙又曾复立过胤礽,但最后还是将其废除。
胤礽出局后,康熙就开始物色新的接班人,选来选去最后选到了雍正头上,这主要是因为雍正实在是太与众不同了。
在其他皇子都忙着结党营私,处心积虑地拉拢大臣时,忙着争宠时,只有雍正愿意做一个铁面无私的酷吏。对于康熙交待的事情,雍正总是能干净利落的办好,丝毫不讲什么情面。这让康熙觉得,雍正才是那个心怀国家的人,选择他才能更好地传承江山。
也有说法是康熙最后想选择的人是十四皇子,只是最后雍正矫诏抢了皇位。因为康熙在晚年曾任命十四子为大将军王,镇守边疆,很有重用的意思。
其实康熙真正中意的人就是雍正,康熙六十年时,自知大限将至的康熙仍然把十四子放到边疆,显然只是把他当成了将才培养,而不是接班人。
至于矫诏的说法则更不靠谱了,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雍正把遗诏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清朝遗诏都是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
抓周最初的作用是预测幼儿的未来,颇有点巫术性质。但在流传了几千年后,已经渐渐变成了亲子娱乐活动,很多人让孩子抓周也都是想图个吉利,为孩子的未来讨一个好彩头。
雍正到底写没写过神秘的“敕”字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雍正即位后表现来看,他还真的算得上一个为国操劳,开创盛世的一代明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