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的美称,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等。
与此同时,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以此为鉴的榜样故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王祥的“卧冰求鲤”以及孔融的“让梨”。
哪怕是现在,也有不少儿童读本将这些故事选作精品读物,让孩子们学习古人的精神和智慧。
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自小就十分熟悉。
但就是这么一个关于温情小故事却在美国成为反面教材。
美国人分析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一致认为孔融是在作秀,博得家人的好感。
众所周知,中美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一直以来,中国文化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为何这次偏偏受到美国人的反对呢?
且看下文分析。
孔融让梨
孔融,东汉时期文学家,出生于官宦之家,因此自小便有不少宾客在他家迎来送往。
一次,父亲的客人送来了一袋梨子,父亲准备分给孔融兄弟几个吃。
这时的孔融仅仅四岁,虽然小,却已经很懂事了,他拿起最大的梨子给哥哥吃。
父亲和宾客看到这一幕十分感动,父亲逗着孔融说,“你为什么把最大的梨让给哥哥呀”。
没想到小小的孔融不假思索的说,“因为我年纪小啊,食量就小,所以就应该吃小的,大的梨子应该让给大哥哥吃”。
于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便在百姓口口相传下成了中国经典的亲情小故事,最早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中。
教育者们往往以孔融的谦让和爱护兄长作为标准来教育学生。
但孔融真的是个谦让、爱护父母兄长的人吗?在美国人看来,孔融又是怎么作秀的?
美国人的观点
美国教育家总会以事实和背景条件作为分析故事的准则。
孔融让梨,故事本身没有多大的错误,但是其中却有大大条件缺漏。
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国家讲究平等、自由,崇尚人权平等,身为父母自然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而故事中的孔融父亲却没有这么做,因此出现了分配不均匀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场景会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其产生嫉恨心理。
父母对孔融的表扬更是对儿童的一种心理暗示,暗示孩子这样做才是正确的选择,从而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容易扭曲儿童的心理发展。
比较有趣的是美国还有个类似的故事来证明这个观点,那就是经典的“约翰争梨”。
曾有一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犯罪者家庭对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影响,便请求数名罪犯在信纸上写上关于家庭印象深刻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诈骗犯写下的故事让人汗颜。
原来小时候,罪犯的母亲常常喜欢给他们兄弟几个买苹果吃。
但苹果之间肯定存在差异,有大的,也有小的,罪犯看到苹果后马上就拿了最大的吃,母亲看到很不高兴,教训到,“你要把最大的让给别人,不能光想着自己”。
于是罪犯记住了母亲的教诲,下次分苹果的时候主动要求拿最小的苹果,母亲很高兴,每次都把最大、最红的苹果奖励给犯罪者。
从此罪犯便学会了撒谎,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这个“约翰争梨”的故事简直就是“孔融让梨”的翻版。
在美国人看来,孔融当时便是在父母的暗示下来做出了“让梨”的举动。
当然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虽然在心理学和科学角度上看,“孔融让梨”的确存在作秀嫌疑。
但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融让梨带来的精神熏陶已然朝着“友爱”、“谦让”的方向发展了。
所以说不同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对于“孔融让梨”,你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