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祉,是康熙的三阿哥,能文能武,康熙非常喜爱,封为和硕成亲王。他没有参与储位之争,雍正一上位之后就对三哥进行排挤,把他关到了景山永安亭直到死去,连他的儿子都被关在宗人府。可是他一生钻研学术,从来不关心政治,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下场呢?
胤祉从小就非常聪明,骑射功夫很厉害,所以康熙经常带他一同去打猎,让他掌管了镶红旗,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都允许他参加。最重要的是,他文学功底很好,编纂了《律历渊源》。可能是因为他比较孤傲,在38年妃子去世期间剃头,违规,被康熙处罚,这件事也被雍正和妃子的儿子十三弟记在心里。他经常组织很多人进行编书,但他的心思恐怕并不是在编书。根据记载,他文武双全,并且排序又比较靠前,是所有兄弟中最早封王的,除了他,只有长子和他同样,像雍正等人都没有他们高,能看出他很受父亲的喜爱。
胤祉知道上面有长兄压着,下面还有很有能力的弟弟们,如果公然的去争位置,肯定是没有好下场,所以他决定“不争”,说白了就是都可以,能得到是好的,得不到也不争夺,总的战略就是要“孝顺”皇帝。知道皇帝要粉饰太平,他就马上找了许多文人,开始写书。这个举措在皇帝看来,并没有什么坏处,既可以帮皇帝,跟宗室等也没有什么冲突。
但其实,他这个做法是一种变相的结党,编书的是文人,在古代的文人将来都会科考,当官,成为皇帝的帮手。这些文人后来也确实都当了官,甚至还有高官。如此一来,他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形成了自己的一党,说他是当时的“清流领袖”都是没问题的。
而且他也不是不争,在康熙47年的时候,皇太子废除,长子急着当太子,就想让父亲杀了太子,使得皇上非常生气。胤祉也趁机向父亲坦白兄长进行巫蛊之法。他的心思大家是都明白的,当时就只有他一个郡王了,他的内心其实根本没有那么淡定。康熙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意思。虽然没有处置他,事后还封为了王,但其实他在皇帝的心中早就出局了。
康熙去世,四皇子成为了下一任皇帝,虽然胤祉表面上没参与夺位,但是他私下的行为被雍正都看在眼里,他虽然没有对三哥出手,却罚他去给父亲守陵,在这期间,胤祉的嘴也没歇着,一直在说雍正不好,都被他身边的耳目告诉了雍正,雍正也全都记在心里。
后来朝中爆发了腐败案,在审查的时候发现胤祉也参与其中,于是将其降为郡王。后来雍正最器重的弟弟去世,他非常悲伤,在出殡的那天,胤祉居然迟到了,并且他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要知道那可是雍正关系最好的兄弟,当年他破格把弟弟的妈妈升了两级,跟康熙葬在一起,就能看出他对这个弟弟有多喜爱了。一想到这,雍正就非常生气,彻底把他禁于景山,没两年,胤祉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