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如果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侵略者,有几成胜算呢?很遗憾,正是因为胜算太小,慈禧才慌忙带着光绪跑路。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当时的局势。
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本、意大利、奥匈等八个国家,悍然入侵中国。
战争的导火索是义和团,直接因素则是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列强本就对中国虎视眈眈,除了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之外,其他国家迅速作出反应,调集部队武力侵华。
那么,慈禧为何如此胆大?以一国宣战十一国,这是古今中外从未出现过的事情,她宣战的底气是什么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就是此前清政府一力剿灭的义和团。
义和团是清末北方的一个民间组织,以“反清灭洋”为宗旨,从创建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和清政府、列强作对,杀了很多清朝官吏和洋人,不但慈禧对其极为痛恨,洋人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其失望痛恨的人越来越多,义和团发展得十分迅猛,没多久就席卷山东、直隶一带,让风雨飘摇的满清摇得更厉害了。
洋人也一再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消灭义和团,慈禧多次发布严禁义和团的上谕并组织军队进行围剿,然而没啥效果,义和团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
后来洋人不相信清政府能够对付义和团,以此为由,调集军队向北京强行进军。清政府大为恐慌,洋人一旦进京,到时候遭殃的是义和团还是满清就难说了,和洋人可没法讲理。
于是就有人主张联合义和团共抗列强。这种策略不能说是不正确,但他们对义和团的实力过于高估了。尤其慈禧的心腹端王载漪,不知为啥对义和团有着迷之好感,在王府里设立神坛,朝夕必拜,深信义和团刀枪不入,能用法术抵御洋人的枪炮。
他说得像模像样,慈禧竟然就信了。召开御前会议,斩首主张继续剿灭义和团的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定下用义和团战列强的方针,于6月20日正式向列强“宣战”,给了八国入侵的借口。
义和团也将宗旨改为“扶清灭洋”,从各地涌向北京。也就是说,义和团是慈禧抗击八国联军的“底牌”。
但事实证明,载漪寄予厚望的师兄们不太靠得住,血肉之躯挡不住子弹,“法术”也无法让大炮失灵,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丧生于侵略者的枪炮之下。
那时的清朝已经有热武器,但义和团嗤之以鼻,更信自己的“神力”。以其说这是战争,不如说是一边倒的屠杀。当然,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值得赞扬、传颂。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义和团倒下了,清政府为何不调其它部队支援呢?其实是有的,义和团与侵略者苦战时,北京的清军也没闲着,能上的都上了,但并没起什么作用。
这里咱们看一下此次战争中三方动用的兵力,联军约有50255人、50艘军舰,义和团约有10万以上、30万以下,清军约有8万。仅从兵力来看,清政府大占上风,但是战斗力方面简直提都提不起来。
义和团上面说过了,还活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精神激励,用身体硬扛枪炮弹药,扛得过才怪。清军虽然装备了部分热武器,但战争意识没跟上,充其量就是一支拿着新式武器的老式部队,和已经习惯热武器作战的侵略者没法比。
何况,直属于清政府的清军早就废了。清朝正规军主要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入关后迅速腐化,在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就不太行了,到太平天国兴起时,八旗军半点指望不上,咸丰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绿营军是满清入关后收编的残余明军和土匪山贼,比八旗稍微好点,大概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谁也笑不了谁。
大家想一想,清政府这些拥有热武器的军队打义和团都打不赢,又怎能打得赢军事上更有优势的侵略者?
当然,清朝也不是只有这么点军事力量,各地总督、巡抚手中还有压箱底的精锐,战斗力比八旗军和绿营军强太多。
但问题是,有兵的督抚多是汉臣,他们的兵基本都是从自己的家乡招募来的,清政府的兵部根本调动不了,将士们认督抚不认皇帝。而这些督抚,早和满清离心离德。
慈禧急调诸军进京勤王,东南督抚们对她宣战十一国很是火大,暗骂她是不是昏了头,明确拒绝。就连有“大清裱糊匠”之称的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也宣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有他们做榜样,陕西、四川等地的督抚也纷纷表态,绝不出兵救援。眼看绝无胜算,慈禧才会带着光绪帝一路西逃。
所以,慈禧逃跑不是这场战争失败的因,而是果。明知要败,才会赶紧逃命。不过,假如东南督抚们冒一点风险,各自带着部队驰援的话,幸许会是五五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