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位大多是有才有德,又有实力的人才能担当,皇位的争夺非常激烈,像雍正皇帝更是战胜了8个强大的对手才夺得皇位,过程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福临却是一个例外,当时他还是个6岁的孩童,既没有成为帝王的智慧和能力,也没有成为的帝王的权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纪轻轻的福临得到了帝王的宝座?
当时参加帝位之争的一共有三方势力。以豪格为首的皇子派,觉得应该皇太极的后代继承皇位,拥立豪格为皇帝。而以多尔衮为首的三兄弟,却觉得应该遵循“兄死弟及”的传统,拥立多尔衮做皇帝。以代善为首的中立派,对谁为皇帝没有特别强烈的要求,但是稍微偏向皇子派。福临继承帝位,就是这三方势力互相制约的结果。
豪格故作谦虚,错失皇位
豪格在皇位竞争的时候说出自己“福小德薄,不能继承皇位”的话,很明显,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却不这么想,只是因为当时中立派的几个王爷也表示支持他做皇帝,他觉得皇位近在眼前,所以故作谦虚,反正他这么说皇位也是他的,这样说还能显得自己谦虚有理。但是接下来的大反转却让他始料未及。
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提出立福临为帝。济尔哈朗的想法很简单,首先皇子派只是想要皇太极的儿子当皇上,这个时候提出让皇太极的其它儿子做皇帝,他们不会反对。然后中立派之所以支持豪格也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他提出福临当皇帝,中立派也不会反对。
更重要的是,福临如果做了皇帝,多尔衮就可以成为摄政王,成为那个真正掌控大清国的人,他也极有可能同意这个提议。如果济尔哈朗的提议被大家同意了,他就能白白地捞一个拥立之功。他们那支族人本来无权无势,但是从此之后就能平步青云。
事实也像他想的那样,三方人很快同意了他的提议,豪格本想反驳,但是无奈这“福少德薄、难当帝位”是自己说的,现在反驳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福临又是自己的弟弟,只好将皇位让给了福临。就这样,豪格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一时失言与帝位擦身而过。
多尔衮为统一天下,暂时放弃帝位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多尔衮当时实力强大他应该是能通过武力取得帝位的,为什么他要甘心做一个摄政王呢?多尔衮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他想要超越他的父亲努尔哈赤,超越他的兄长皇太极,想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不论多尔衮有没有凭武力取得汗位的能力。就算他可以战胜所有的反对者,用武力夺得皇位。那么经过了这一番厮杀后,大清还能有多少实力剩下,入主中原的事情就遥遥无期了。更可怕的是,中原的势力如果看到他们实力大损,派兵来攻,他们就要面临灭国的危险了。
因此皇太极为了不引起冲突,为了不让内战损耗大清的国力,选择放弃皇位,立福临为帝。用这个以退为进的方法,成为摄政王。这样他就能在福临的背后成为那个真正的掌权者,来完成他统一中国的大业。到了那时候,他完成了这千古伟业,他再想成为皇帝也就轻而易举了。
福临成为皇帝的其它原因
福临能成为皇帝,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首先福临为正宫所生,而且他的母亲庄妃很受皇太极的宠爱。然后是多尔衮与庄妃自幼相识,他们的关系非常好,由庄妃的儿子做皇帝,会比别人做皇帝更容易得到多尔衮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福临有着坚实的后台,福临母亲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她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有她作为后台,福临继承地位更容易让那些皇亲国戚支持。而且庄妃出自蒙古科尔沁部,那么福临也算得上是蒙古的血脉,由他来当皇帝,不仅满洲人内部避免了武力冲突,蒙古科尔沁部那边也很高兴。
正是有着诸多原因,年仅6岁的福临反而成为了皇帝的最佳人选,正是他年纪小不能亲自掌管朝政,多尔衮才会答应让他做皇帝,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避免了内部冲突,积蓄力量最后入主中原夺得天下。反观中原的那些人马,为了皇位大打出手,整天汉族人打汉族人,这些乌合之众又怎么敌得过多尔衮呢?灭亡是时间问题。
豪格如果没有说出“福少德薄,难当帝位”的话,他能不能得到帝位呢?欢迎在下面留言。
参考文献:《百家讲坛》、《清宫疑案》
懦弱的慈禧为何向美国、日本等11国同时宣战?诏书内容愚蠢又可笑
莽古尔泰:手刃生母,六亲不认的他注定与汗位无缘
纪晓岚最恨的人不是和珅,而是他,一个你想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