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考古不断有重大发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11月27日,首届仰韶论坛在河南三门峡市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举行。论坛上,考古工作者介绍了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广东省、黑龙江省等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
山西仰韶时代:中原文化北上通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晓毅院长介绍了山西新石器时代考古概况。
作为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之一,山西仰韶文化考古起步于1926年李济西阴遗址的发掘,此后逐步构建了谱系框架。随着1985年苏秉琦《晋文化颂》的面世,将其引向有关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更高层次,特别是其提炼的“Y”字形文化传播路线,指导了山西后来整个仰韶文化的探索。
近年来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山西仰韶文化在建筑、桑蚕、彩陶艺术等方面取得的灿烂成就,找到了中原最早夯筑技术之一,确认了晋南与豫西等地区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展示了华山玫瑰的绚丽诗篇,从仰韶文化独具特色的花瓣纹彩陶和遍及山西南北的五边形房址角度,诠释了山西在联系北方与中原之间的桥梁作用。
在夏县师村发现了一处仰韶早期围垣聚落,翼城发现了一组仰韶中期大型聚落环壕,离石德岗呈现了晋西高原山地聚落的基本形态。这些超大型环壕的发现、不同区域和层级聚落的揭示,展现了山西仰韶文化的社会轨迹和发展高度。山西优越的地理优势,提供了仰韶先民赖以生存的丰厚土壤,卓越的文化和社会成就,使山西成为串联文化上早期中国最关键的北向通道,也造就了其仰韶社会中心的突出地位。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段天璟教授认为,夏县师村仰韶早期遗存的揭示,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手工业发展、聚落形态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文明起源等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泾阳蒋刘遗址:首次发现大量笄形骨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研究员介绍说,陕西泾阳蒋刘遗址发现了仰韶晚期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环壕残留约半,壕沟内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南部发现缺口,应为门址。成人墓地位于环壕西段外,发现有带二层台土坑、竖穴土坑、偏洞等墓葬形制,随葬品以笄形骨器
为主。蒋刘遗址考古发现是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深入分析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较之仰韶中期,蒋刘环壕规模更宏大、分级更明显,暗示着蒋刘仰韶晚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层次分化,是仰韶晚期社会迈向更加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载体。另外,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出土位置明确、埋藏背景清晰,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邓槽沟梁遗址:河北史前第一城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文瑞院长介绍了邓槽沟梁遗址考古新发现。邓槽沟梁遗址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大水沟村清水河谷东侧二级阶地之上。发现距今8000年至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4个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以筒形素面罐为代表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第二期与中原地区后冈一期文化面貌一致,是该文化经永定河、洋河西进的见证。第三、四期遗存受河套地区考古学文化影响。尤其是第四期龙山时期石城遗址为河北省首次发现,堪称河北第一城,意义重大,其性质应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
考古发现石城瓮城功能区的年代持续时间比较长,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城门系统基本有瓮城、瓮城道路、城门通道等结构组成,晚期还发现有马面设施。从城墙结构看,早期瓮城修建时使用石砌工艺,晚期开始出现版筑夯筑工艺,整个瓮城的基础由版块夯筑而成。
该遗址是龙山时期北方石城遗存分布的最东区域,为研究北方地区石城的分布提供了重要资料。筑城技术既可见北方流行的土石堆筑和砌石技法,也明显带有中原地区常见的版筑技术,为研究筑城技术的传播、交流、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南佐遗址:发现5000年宫殿式建筑群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介绍了甘肃南佐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黄土大原上,遗址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发现了9座夯土台基及环壕围绕的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数千平方米的中轴对称、布局严整的宫城,5000年前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夯土墙宫殿式建筑。还发现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等器物和大量的炭化水稻等。“九台”和大型宫殿式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设施之巨大规模,前所未见,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存在。“九台”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央,宫城位于九台北部中央,主殿F1位于宫城中央,“九台”北台、主殿火坛、中门、宫墙南门构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侧殿对称分布,总体上构成一个封闭式的主次分明、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宫殿格局,在宫墙外侧还发现相当于护城河的大型壕沟。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布局之严整均前所未见,新发现的“宫城”更是开中国后世都城宫殿建筑布局之先河。
南佐都邑性中心聚落的发现,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陇东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鸡叫城遗址:4700年前木构建筑叹为观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郭伟民教授介绍了鸡叫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涔南镇鸡叫城村,地处洞庭湖西北的澧阳平原,西南距“中国最早古城”城头山遗址13千米。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课题实施的重点项目,2018年至2022年连续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考古发掘明晰了鸡叫城聚落群从距今8000--4000前的演变过程。发现屈家岭文化大型木构建筑。发掘出体量巨大的谷糠堆积。发现史前水稻田。
鸡叫城考古发掘成果对于认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F63作为此次发掘的大型木构建筑遗存,其体量超大、结构规整、基础保存较好,为中国考古百年来首次发现。以F63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为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与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建筑史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土木建筑史的内容。海量稻谷糠壳和稻田、稻田片区的发现,为理解稻作农业视野下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途径与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揭示出多重环壕所组成的城壕聚落集群、水渠和稻田灌溉区,亦是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稻作农业社会所达到的史前文明化之最高层级。鸡叫城由彭头山文化的普通居住点发展为环壕聚落,然后发展为城壕聚落及聚落集群,一直延续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显示其具有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具有极强的内在凝聚力。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起源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