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探望鳌拜,发现鳌拜被子中藏刀,进而下定决心除掉鳌拜,这个故事出自于清朝皇族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
关于康熙与鳌拜之间的这样一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还被一次次的搬上了电视荧幕。
顺治皇帝去世,除了让康熙皇帝登基外,还为他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署理国政。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处于四人中最后一位的鳌拜,开始逐渐的把持朝政,“四大臣辅政”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鳌拜专政”。
特别是在首辅索尼去世后,鳌拜更加的肆无忌惮,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的情况下,竟然在朝堂上公然以恐吓的方式,逼着康熙皇帝下旨将苏克萨哈全家杀掉。擅杀苏克萨哈全家,给予了康熙皇帝以极大震撼,同时也让鳌拜更加的嚣张跋扈,肆无忌惮,这也进一步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之后就发生了“鳌拜被下藏刀”的故事,这则故事并不是出自于《清史稿》,而是出自于《啸亭杂录》。
《啸亭杂录》的作者是清朝宗室成员爱新觉罗·昭梿,这个名字大家比较陌生,而他的爵位封号大家一定会非常熟悉,那就是和硕礼亲王。没错,昭梿正是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同时也是礼亲王爵位的袭承人,只是后来被嘉庆皇帝革除了世袭爵位,还有他人袭承。关于他我们按下不表,还是继续说鳌拜的事情。
根据《啸亭杂录》中的记载,鳌拜又一次故意称病不上朝,于是康熙皇帝在退朝后主动到鳌拜的府上府上进行探望,鳌拜就在床上与康熙皇帝会面。谁知期间竟让从鳌拜的被下搜出了一把刀,众人皆惊,只有康熙皇帝说了一句“满族勇士,身不离刃,这是本色,少保没有忘本。”缓解了现场的尴尬。于是康熙皇帝回到宫中,立马决定要彻底的除掉鳌拜,随后就是康熙皇帝利用索额图训练的布库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了。而这件事情也成为日后不少人判断鳌拜有谋反之意的重要证据。
其实,关于这则故事的真假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疑问。说他的是真的,是因为《啸亭杂录》为清朝皇室昭梿所著,书中大部分的内容均为故事和实例论述,有着一定的说服力,并且在后世的历史研究中被广为应用。
但是单从这则故事来说,我认为其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的:
一来,这则故事与顺治皇帝当初探望多尔衮的剧情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不免有借鉴之嫌。
二来,当年莽古尔泰“御前露刃”,遭到了极为严厉的处罚,被直接革去了和硕贝勒的头衔,康熙在事后却没有追究,也没有列为大罪,这也让人产生了疑问。
三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后来康熙在智擒鳌拜的过程中,索额图是站在武英殿门口要鳌拜交出了佩刀,鳌拜不假思索的直接卸下给了索额图。如果鳌拜真的是为了要防备康熙或者有谋逆之意,并不会如此轻易的交出佩刀。况且既然在自己的家中害怕康熙皇帝暗害自己,留刀防身,却在宫中放心大胆的把刀交了出去,这也是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况且鳌拜在被布库少年控制住之后,又利用自己的武力挣脱了束缚,这个时候鳌拜做的也仅仅是扒开了上衣,露出了满身的伤疤,并没有对康熙皇帝有任何的忤逆行为。
所以,关于“鳌拜被下藏刀”这件事情的真假,却是有待商榷,而关于鳌拜有谋逆篡位之心,更是被反复证明并无此事。鳌拜只是权臣,但并不是判臣和逆臣。
实际上,鳌拜的擅权专政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顺治皇帝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但是这样的安排从一开始就将苏克萨哈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索尼、遏必隆、鳌拜,出身于两黄旗,苏克萨哈出身于正白旗,两黄旗与两白旗自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进行“黄白互换”开始,就已经矛盾重重,后来经过了“豪格、多尔衮征位”、“多尔衮专政”以及“清算多尔衮”等时间,矛盾是更加的根深蒂固。况且,苏克萨哈的上位,靠的是“卖主求荣”,出卖多尔衮及其党羽,其人品和气节本就保守争议,特别是索尼,非常看不起苏克萨哈。
这些都使得苏克萨哈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其他三人以及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排挤和抵制,自然也就被逐渐孤立了起来。
而另一方面,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假,但是他与鳌拜关系密切且友好,当年在扶保豪格的过程中结为了八拜之交,自然会让鳌拜担任他的代言人。遏必隆的上位主要靠的是他高贵的出身,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儿子,但是他有勇无谋,长期依附于同样是名门之后鳌拜。这样一来,除了苏克萨哈,其他三人又将权力集中在了鳌拜身上,这也直接导致了鳌拜的专权。
除此之外不得不说的是,鳌拜从成为辅政大臣的伊始就已经开始了争权夺势
按照鳌拜的获得功劳和威望,他完全应该成为四位辅政大臣中,仅此于索尼的二号人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鳌拜排在最后一位,可以说鳌拜的心中是极度的不平衡,或许对于索尼的首辅之位鳌拜无话可说,但是对于苏克萨哈,鳌拜必然是一万个不服气,这也注定了鳌拜会通过各种方式,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同时对苏克萨哈等其他势力进行打击。
所以鳌拜的在这一时期的专权也就变成了必然。
在此期间,一些事情的发生发酵,又进一步激化了康熙皇帝与鳌拜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除掉鳌拜。
首先就是鳌拜对于汤若望的打击与迫害。
汤若望是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西洋老师,并且在当时的西洋官员和汉族官员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于是,推行“首崇满洲”思想的鳌拜,必然不能容得下汤若望。
于是,鳌拜利用杨光先等汉臣为马前卒,挑起了“历法之争”,随后又构陷了“洪范五行案”,彻底将汤若望推入深渊。尽管在孝庄太后的不断努力下,加之当时北京突发地震引得人心惶惶,汤若望这才捡回性命,但对其身心造成了巨大打击,很快就去世了。
当年顺治皇帝临终前,正是汤若望提出建议要出过天花的康熙皇帝继承皇位,并且汤若望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后等人信赖的西洋医生,与皇室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汤若望的死极大的刺激了康熙皇帝,也让康熙对于鳌拜产生了极大的怨恨。
其次就是“换地之争”引发了八旗内部的动荡。
“换地之争”,是鳌拜单纯的想要提升两黄旗的地位,同时打压正白旗的所为,实际上除了鳌拜的党羽,就连牵扯到的两黄旗部众也对此项决定颇有微词,毕竟他们已经耕种多年,有了产业的积累,并不想放弃。然而鳌拜还是一意孤行的推行“换地”,期间更是矫诏处死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人,让康熙皇帝是大为震惊。
再次就是鳌拜擅杀苏克萨哈。
前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当时索尼去世,康熙皇帝亲政,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希望通过辞职的方式远离朝堂是非之地,然而却被鳌拜以藐视皇上、肆意妄为治罪。康熙皇帝对于处死苏克萨哈全家并不同意,然而却遭到了鳌拜的公然恐吓,这才同意了鳌拜的请求,只是将凌迟处死改为了处斩。就这样苏克萨哈顷刻间被鳌拜灭族了。
这些时间的发生,一方面是极大的刺激了康熙皇帝的内心,伤害的是康熙皇帝感情和尊严,使得康熙皇帝对于鳌拜的擅权专政产生了巨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就是康熙对于自己皇权稳固的担忧,特别是苏克萨哈死后,康熙更加感觉到了危险的存在,更坚定了他除掉鳌拜的决心。
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沦,康熙皇帝成功麻痹掉了鳌拜,使得鳌拜彻底忽略了康熙皇帝的威胁,而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在索额图的协助下成功训练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布库少年,并且通过他们成功智擒鳌拜,宣布鳌拜的“三十大罪状”。
康熙皇帝原本判处了将鳌拜处死,但是鳌拜的功劳太大了,再加上鳌拜亮出了自己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也为之动容,最终改为了将其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结束他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