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智慧不仅在儒学上登峰造极,在知人善任方面也首屈一指。知人善任,可以成就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审时度势、暂掩锋芒可以另一个人的政治生涯达到巅峰。
曾国藩在政治上表现的以退为进手段可谓高明。
昨天我们说了曾国藩接清廷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历时13年,组建湘军,终将洪杨等人击溃。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人曾国藩可以说为满清朝廷呕心沥血,封朝廷一等功大臣都不为过。可朝廷是满清的朝廷,自然不会放任汉人做大。当时的曾国藩手握15万余众,且骁勇善战;清廷的八旗子弟和绿营连洪杨的长毛子都打不过,自然不会是湘军的对手。
一些朝廷大臣认为曾国藩拥有“勤王”的实力,不得不防,一直在慈安、慈禧太后面前进言,年轻的慈禧意识到曾国藩的威胁,一直寻法解决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擅于揣摩他人心理,善攻心计。他意识到自己功高盖主,在朝堂上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主动在慈禧焦急之际,上书慈禧太后,一定会在1个月之内裁撤湘军十之八九。慈禧受到来书,喜上眉俏,对旁人说道:“曾国藩如此赤胆忠心,堪当大任。”
此时的湘军已然滋生暮气,难以堪当重任,曾国藩早就有了裁军的想法。
问题在于,相当多的人不愿意离开湘军。他们不是留恋军营,而是因为多年的军营生活养成了他们漂泊、冒险、嫖赌、斗殴、吃现成饭、用大把钱的习气,他们不屑于再做单调的、贫寒、勤俭、规矩的乡下佬。这些人大多数是兵勇。
况且,打压洪杨之际,朝廷总是亏欠粮饷,各营军官都依靠攻城略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兵勇虽或多或少也能拿到分成,但他们仍指望朝廷能将欠下的粮饷发还。
至于将官,也不愿意离开军队。将官的威风,来源于手下成百上千的兵勇。一旦撤离了军营,回到老家,昔日的威风便丢掉大半,就连一个小小的什长,在军营里也管十个俯首帖耳的弟兄。回家后,哪来这些人听他的支派?
曾国藩对此头痛不已,召集幕僚没日没夜商量对策。曾国藩将各种阻挡裁军的因素一一做了分析,认为无银子补足欠响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湘军各个军营都有欠响,这是事实。不过,他心里有数:这些年来,有几个兵勇不发财的!将官就更不用说了。财路来自抢掠和打胜仗时的战利品,几两银子一个月的薪水,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很次要的。
决定的因素在于各级将官情绪上的抵触,是他们本身不愿意撤。撤了,他们既失去了权柄,也失去了继续发财的机会。
对这批头脑简单的武夫,道理讲的再多都是空的,起作用的只能是严刑峻法。
严峻到哪层地步呢?曾国藩紧锁三角眉,在书房踱步思索。一个历来惯用的手段在他脑海里闪了一下——杀人立威。
这个人还必须是有影响力的高级将领!曾国藩将近期反对裁军的高级将领暗自排序,最终决定拿正字营统领韦俊开刀。
韦俊本是洪杨的人,在湘军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开城献降。曾国藩认为,此时他的人头用来威慑大军再合适不过。
曾国藩先传令韦俊到江宁城,(曾国藩所处)设下陷阱引诱头脑简单的韦俊上钩,然后令人将他“名正言顺”地拿下。
第二天,曾国藩即以“原正字营统领韦俊抗拒裁军,图谋造反,已奏明朝廷,予以正法。”的理由将韦俊斩首。
不得不说,这一绝招果然有用。从那天开始,各营裁军的消息不断传来。临月底,十五万湘军水陆两支人马,只剩下一万人,若朝廷还嫌多的话,连这一万人也不可留。
手里的军队没了,对朝廷的威慑则不存在,那么,朝廷想让你死,你不得不死。人为刀俎,曾为鱼肉,英雄自剪羽翼,相当于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些道理,聪明如曾国藩,不会不知。
于是,一个新的难题摆在曾国藩面前:如何将裁军一事办得既光彩照人,又于己无损;如何做一个既是至公无私的功臣,又是暗存精锐的枭雄。
(更多历史资讯请关注大洲读历史,每天更新历史中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资料:唐浩明——曾国藩;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