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枪炮声、呐喊声打破了那个夏日清晨的宁静。在纷乱喧嚣中,一个少年站在高高的城垣上,奋力挥动着杏黄色的太平天国大旗。他骄傲挺拔的姿态在微茫的晨曦中格外醒目,不仅让正在攻城的太平军将士振奋,也让溃退的清军惊恐,这一幕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喜欢,我得承认,我是因为这奇袭武昌一战而喜欢上陈玉成这个少年英雄的,然后因为陈玉成而喜欢上太平天国历史的,
初读这段历史,我见到的陈玉成是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他年少成功,屡立战功;他信念坚定,冲锋在先;他从来都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最后兵败被俘,那也是敌人太强大,战友不肯帮忙、领导暗中拆台,坏蛋太狡猾。如果说他有缺点,那就是他太年轻了,所以阳光单纯,不知世间人心险恶,他只懂得打仗,不擅长政治……
陈玉成是广西藤县人,与李秀成是同乡好友。陈玉成应该是个特别早熟的孩子。他年少时便父母双亡,也没有一个亲兄弟,跟着祖父生活。如此原生家庭,势必让这个年幼的孩子早早成熟。陈家族人众多,一定会有各种关系纠缠,他必然学会了察言观色,懂得权衡取舍。14岁时,陈玉成与众多族人一起参加了太平军。在以后的记载中,并未见到丝毫他祖父的只言片语,应该是已经去世了。一个并无密切亲人的14岁孩子随着造反大军翻山越岭,经历生死血火,更会让这个早熟的少年迅速成长,完全超越了他的年龄。
在一起参加太平军的陈氏族人中,陈承瑢最先得到信任重用,成为太平天国的首席文官。太平军高级将领都有任用自己亲人族人的习惯和传统,陈承瑢也不会例外,所以定都天京后,还未立寸功的陈玉成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这个已经不算低的职位,应该和陈承瑢有关系吧?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陈承瑢的拉拢和陈玉成的投靠应该是都有的吧?
这几年里陈玉成时而独领一军行动,既要攻城略地打仗又要守城安民;时而与友军联合行动,需要互相配合支持,有这些丰富复杂经历的人,怎么可能单纯?随后太平天国进入多事之秋,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等重大事件接连发生,陈玉成成熟的心机智慧充分显现出来。
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军各个战场都转入了被动防守的状态。陈玉成镇守宁国,也正在被清军围攻。这时候,他的好友、镇守桐城的李秀成向他求援,陈玉成审时度势,断然放弃了宁国,直接领军来救李秀成,两人联军打败了清军,并且反守为攻连克皖北数城,既改变了安徽战场的形势,又赢得了救援友军的声誉,大大树立和提升了他二人在太平军上下的威望。
不要以为陈玉成对谁都舍命救援的。比如林启荣镇守的九江,那是比桐城更重要得多的战略要地。陈玉成也不能说没为九江出一点力,但他做的也就是进攻湖北河南一带,让围城清军分兵,减轻九江压力而已。他并未像救援桐城那样直接开到城下跟清军死磕,为什么呢?林启荣比他资格老职位高功劳大,他就算卖力救出林启荣,也必然得听从林启荣的指挥,给人家当小弟。他不想给人家当小弟,他想自己当大哥。就像他当然崇拜翼王石达开,但也坚决拒绝随翼王出走。所以陈玉成并不是奋不顾身帮助别人,只有在他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一致时,他才会鼎力相助。
如此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心机手腕,再加上部队的强大战斗力,让陈玉成脱颖而出,在1858年被封为前军主将。随后他用三河大捷等一系列出色的战绩证明了自己,做为外将第一个被封王,并得到了“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的授权,成为全军总司令,这时候他23岁。
韦俊受到杨辅清的排挤欺负,想过江去投奔李秀成,不料陈玉成阻拦,两支部队在和州打了起来,韦俊没能过江,后来不得不投降了湘军。韦俊当年是陈玉成的顶头上司啊,当年他一战成名的武昌之战,领导就是韦俊。现在,他怎么竟然跟自己的老领导对阵呢?据说因为洪秀全有命令让陈玉成阻拦,但陈玉成是全军总司令啊,他若不想听这个命令,有的是办法。但他还是动手了,他一定是不愿意韦俊和李秀成合兵,威胁他的地位。陈玉成,遇到不合符自己利益的事情,他绝不会手软!
1861年,陈玉成的大本营安庆被围困,陈玉成恨不得让所有太平军都来帮忙。李秀成表现得非常消极,死活不来。陈玉成也没客气,就把李秀成留在江北的部将派上了最危险的前线。吴定彩被派入安庆城中协助防守,后来城破后战死。黄金爱是李秀成的女婿,被陈玉成命令断后,也差一点就牺牲。
主要参考资料:
《李秀成自述》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