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易·履》中有一段文字是专门用来讲述伺君之道的:“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而在后人不断的继承和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道理——“伴君如伴虎。”也许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对这句话似乎并不是那么在意。但是在中国还处于君主集权制度时,这句话却是每一个辅佐皇帝的臣子必须谨记在心的至理名言。
而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张廷玉完美掌握了这句话的精髓,并且将它恰当好处地运用在了自己的仕途之中。
说到张廷玉,兴许很多人都对这位了不起的大臣知之甚少。他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先后辅佐过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出色的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一生尤为精彩。他是在康熙在位年间考上进士的,虽然其父是著名的大学士,但他从未想过去利用其父的光鲜来为自己谋好处。
张廷玉凭借自己的渊博学识走向仕途,在康熙饱受九子夺嫡的困扰,不少朝臣因为牵涉其中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时,张廷玉却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避免了牵连。就这样,张廷玉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涉政不久的他便已经展露头角,广受重视。在康熙皇帝驾崩后,经过了二、三十年艰苦斗争的雍正终于如愿登基。对这个足智多谋的新帝来说,他深知皇位来之不易,于是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
依靠张廷玉的渊博学识和官场的威望,雍正很快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势力;而在皇帝的看好和重用之下,张廷玉如同乘上成功之路的快车道,一路毫无阻碍地坐稳了大学士的位置。
张廷玉为人清廉,性情宽厚,虽然在官场上身居重位,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要辅佐皇帝,替君分忧。
这位贤良的臣子一生都在为皇帝出谋划策,就算是在事务最繁忙的时候,也未曾怠慢或做错任何一件公务。他甚至会将工作带回家中,即使得熬夜加班也要帮皇帝提议合适的意见,深受雍正的赞叹。张廷玉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清朝的政治,每一位皇帝都对这位老臣赞赏有加。
但与张廷玉相比,另外两位雍正的重臣隆科多和年羹尧,则做不到他这种为人处事的方式。隆、年二人也均是自康熙在位起就已经在辅佐皇帝左右的官员。他们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在官场上运筹帷幄、风生水起。可以说,胤禛能成为雍正帝,内靠隆科多,外倚年羹尧。但是隆年二人显然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君臣有别,没法把握那其中的平衡。他们在后期甚至对其他官员的任命予以干涉,称“佟选”和“年选”。
选任官员本应该是皇帝的责任,是皇权集中的展示和证明,这般放肆的行径自然会引起雍正皇帝的不满和猜忌。一旦在雍正的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即使之后做得再好,也没法重新获得皇帝的信赖了;那朵名为“猜忌”的花朵在往后种种事情的浇灌下不断成长,直到最后变得彻底无法挽回。年羹尧和隆科多先后失去了皇帝对他们的重视,最终只能走向可悲的灭亡。
伴君如伴虎,立业先立人。也许张廷玉就是抓住了这句话的精髓,才能够在雍正皇帝的身边辅佐那么久,而不被迫害吧。其实张廷玉仕途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什么是收敛。就好像曾经在他的儿子送给他一副别人宅里的名人山水画时,虽然自己对那幅画喜爱有加,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作品占为己有,反而大声斥责儿子夺他人所好,直到最后儿子跪下谢罪、主动将名画还给人家才作罢。
张廷玉很好地把握了做人处事的分寸,他知道什么是自己必须努力才能够争取来的,也知道有些东西是自己再想要也不得随意夺取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忘初心,这恐怕是当今不少人都没法把握的一种美德吧。
将张廷玉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同隆科多、年羹尧的作对比,就能很清晰地看出,就算三人都是在官场上运筹帷幄的重臣,但雍正只会选择留下张廷玉的性命,而放弃隆、年二人。因为张廷玉知道何为对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对于只需要辅佐自己完成政务的皇帝来说,没有谁会比张廷玉更值得自己托付的了。
其实张廷玉的处事立行也很好地诠释了做人的本分。做人就要像张廷玉这般,不骄不躁、清白廉洁。不要为了些许的利益就争得头破血流,只要自己足够优秀,自然会被别人重视和尊敬。在当下这充满了竞争和矛盾的时代里,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像古时君主集权社会那般,为了皇帝的所思所想而煞费苦心。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却在为那一点点可笑的利益争得鸡飞狗跳。
在学校里、在企业中、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会遇到表面上和蔼友善、但转个身就开始想着法子搞垮别人的同学同事。他们似乎铁了心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几乎削尖了脑袋去抢夺微乎其微的小好处。但我们真的要学习那些小人,违背本心去做出迫害别人、成全自己的坏事吗?这并不是必要的。隆科多、年羹尧这么做了,而他们所能得到的,只有不可避免的灭亡。
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必须要坚信这个道理,努力发展、随着自己的一番梦想去不断前进。当我们耐下性子来积累必要的知识、锻炼自己,到最后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领域里必不可少的人物。根本不必去死命争抢,也仍然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