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马戛尔尼访华——乾隆不会知道,他曾经离世界如此之近!

马戛尔尼访华——乾隆不会知道,他曾经离世界如此之近!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中国历史上年代久远的朝代都会出现所谓的“盛世”,大唐有“贞观”,大明有“永乐”,到了清朝,竟然毫不意外地出现一个“康乾盛世”,将封建社会的统治推到历史的最高峰。在很多人眼里,“康乾盛世”不但是清朝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因为在“康乾盛世”之后,大清国力急剧下滑,成为西方列强任意取舍的“蛋糕”,于是,骂名就被嘉庆、道光、乃至咸丰等人给分揽了。

这些人的才能固然值得怀疑,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清国突然间“断崖式”没落的背后就没有其他原因吗?如果有,又在哪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清历史上最耀眼、最辉煌的“康乾盛世”了

关于“康乾盛世”的浅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帝国”,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甚至包括疆域在内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尤其是乾隆年间,天下太平、战事锐减,这样的“温室”使人口数量急速暴增,逼近了3亿大关。在农耕时代,人口就代表着一切,换言之,人口就是国家经济的保障,有了经济的保障,其他领域才能按部就班地步入正轨。然而,人口增长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比如耕地不足、粮食短缺等,万一再遇到连年天灾,“民变”三要素就齐活了,持续近9年之久的白莲教不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吗?

所以说,在“康乾盛世”绚丽的光彩下,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再加上封建社会永远无法根除的官场腐败,这让“康乾盛世”看起来更像是大清没落前的“回光返照”而已。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康乾盛世”,这个理念的出台,完全是和珅等人为了迎合乾隆浮夸、自大的性格而编造出来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觉得:大清的没落完全就是乾隆的责任!这些并非全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

乾隆是昏君吗?这个要辩论起来太复杂,在时间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乾隆十五年之前,乾隆还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从乾隆十五年至乾隆四十六年间,乾隆皇帝出于私心而掀起的“文字狱”让整个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阴影,或者称为“白色恐怖”更合适,这一举措对社会的影响绝对盖过一场战争的伤害,它直接造成了文化上的停滞和士子们进步思想的倒退,这是物质损坏根本无法比拟的;好容易熬到乾隆四十七年,“文字狱”刚开始落幕,又出现了一个独揽朝政的和珅,将所有可能会让皇帝心情不好的奏折全部扣下,民意无法直达天庭,民间疾苦就这样被掩盖下来。有些人骂和珅,他确实该骂,但是如果乾隆皇帝民意这样的爱好,和珅敢这样做吗?冤有头、债有主,该骂谁骂谁去!

“工业革命”

这就是那个自称“十全皇帝”的乾隆,在那个急需要有人“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他却不给人们瞭望的机会,将大清这艘战船驶错了方向。而此时的西方,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正在席卷欧洲: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而1764年“珍妮纺织机”的问世,将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785年开始被作为动力运用到织布工厂;

与此同时,英国还发明了用焦煤冶铁的新技术,不仅加速了冶铁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煤炭工业的腾飞;

......

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英国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不久还击败了称霸海上数百年的西班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

大清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变化,因为乾隆皇帝的“闭关”政策,清朝和世界基本上没了来往,即使有广州这个通商口岸的存在,在乾隆看来,那也是为了让其他“蛮夷小国”领略“大国风采”,他认为这是一种“恩赐”。这种狭隘的视野还是为了凸显以中国为中心的层次和秩序,在他看来,“外邦”任何进步都不值得一提。久而久之,他愈发沉迷于这种优越感中的自我陶醉,养成了闭目塞听的不良习惯。所以,当英国商人上书朝廷,请求加开通商口岸、扩大通商范围的时候,乾隆皇帝给了两江总督苏昌这样一道谕旨:

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斥,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

(《清高宗实录》卷649)

一方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技术改新、进行海外扩张和掠夺、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而另一方则是困地自守、坐井观天,处在自大、自满、保守、封闭的状态下得过且过,其结果可想而知。

英国并未因此而灰心,《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奢华的描述完全可以引起所有殖民者的垂涎,再加上西方对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等领域的浓烈需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戛尔尼使团带着英国君民的希望、以“祝寿”为名,满怀憧憬地来到了这个神秘古国,但等待他的却是无限波折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乘坐“狮子”号军舰,登陆天津。他此行所肩负的任务,就是力求打开中国市场,为英国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马戛尔尼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曾担任过驻俄公使、加勒比总督等职位,同时,马戛尔尼还是一位极具冒险精神的航海家和殖民政策的推动者。为了表达诚意、加大促成贸易的几率,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还精心为中国皇帝挑选了19件最能代表英国科技和工业水平的礼物,其中包括望远镜、地球仪、连珠枪、榴弹炮、以及军舰模型等,总价值超过1.3万英镑。他们认为自己的诚意加上这些珍贵的礼物,完全可以让中国皇帝对英国刮目相看;与此同时,乔治三世还专门给乾隆皇帝写了一封信,以一个国君的身份,希望大清朝能够照顾那些远道而来、居住在中国的英国臣民

马戛尔尼肩负着国王的期待,也肩负着整个英国的希望,对于冒险家们来说,这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荣耀。可让他想不到的是,还没见到皇帝,礼节上的分歧就让他头大:不仅要让他脱下本民族的服装,换上大清国的传统服饰,还要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的礼节,这对于已经有了强劲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英国人来说,简直就是种侮辱,自然而然就受到马戛尔尼的抗议。马戛尔尼的理由很简单:我是大英帝国的使臣,不是大清归属国的贡使!

马戛尔尼阐述的是国际关系,但是当时的大清哪知道这些,他们认为不管是周边藩属、还是远邦,都应该归“天朝”管辖,况且马戛尔尼是带来了那么多“贡品”来的,不是贡使又是什么?对于马戛尔尼这种“不懂事”的态度,清廷不答应,乾隆也不答应,为此还专门下谕:将英夷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马戛尔尼再次抗议。

双方来来回回折腾许久,马戛尔尼考虑的此行所肩负的使命,答应了其他要求,但对于“磕头”这件事却坚决不从,因为在大清看来理所应当的“磕头”,在马戛尔尼看来,却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和体面。马戛尔尼的坚持终于激怒了乾隆,不但下令降低对他们的接待标准,还减少对他们的赏赐。一时间,礼仪之争陷入僵局,最终,马戛尔尼还是做出了让步,一切遵照大清礼节进行,这才得以见到乾隆皇帝,并将乔治三世的亲笔信交给了乾隆

乾隆的排斥

在马戛尔尼看来,他的下跪是十分可耻的行为,他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可是乾隆根本不领这个情,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贡使都必须下跪,因为他是天朝的皇帝。马戛尔尼是在热河觐见的乾隆,之后就离开热河前往北京了,这封英文信是在马戛尔尼离开后才翻译出来的,大致意思有这么几点:

1,马戛尔尼将作为英国使臣长期驻华,中英建立外交关系;

2,扩大英国在华的贸易范围;

3,要求清廷保护在华英人的利益;

乾隆其实没有听说过英国,对于马戛尔尼不远千里迢迢前来贺寿,乾隆还暗自沾沾自喜过,认为这是大清朝的国威所致。可是在“下跪”风波和亲笔信被翻译出来之后,他才明白,英国人前来不是贺寿,只是借助贺寿的名义寻求扩大贸易来了。勃然大怒的乾隆下令催促这些使团尽快离境,因为按照大清的条例,使臣到京不准超过40天,否则会被驱逐的

马戛尔尼找到和珅,告诉和珅,他此行根本就没打算回去,他是受命久驻北京的。可和珅哪敢违乾隆的意,马戛尔尼是无法留下的。留京无望,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廷提了几个要求:

1,希望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靠岸进行贸易;

2,希望按照对待俄国商人的惯例来对待英国,俄国人在京设有洋行,英国人也想这样;

3,希望于舟山划割一个未设防的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既可存放货物,又可居住;

4,希望在广州也给英国商人同样的权利,让英国商人自由往来;

5,自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应予以免税或减税;

对于这些要求,乾隆皇帝给出的答复就是“断不可行”、“实不可行”、“更断不可行”、“尤不便准行”等等,对于减税、免税的要求,回答“尤属不可”。

至此,马戛尔尼的访华以失败而告终,马戛尔尼本人对此“极度失望”和“无限遗憾”。作为使臣,他未能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哪怕是在妥协让步、委曲求全之后,所以,归国后的马戛尔尼就树立起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名誉和声望都受损严重。可这是他的错吗?在当时的情况下,换成任何一个厉害的外交家都无法撼动乾隆的那份执着

尾声

马戛尔尼的结局让人唏嘘,但更让人难以释怀的却是大清如此坚决的固守姿态。当英国在综合国力上已经实现对大清的碾压的时候,大清却依然不愿正视这个崛起的新贵,从而也隔绝了自己与世界交融的最好时机。

东西方文明从诞生开始,就处于截然不同的环境,人们的价值观也完全不同,想要相互理解、沟通、融合,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在这个磨合过程中甚至会有痛苦、扭曲、血腥的一面。由于乾隆皇帝的自满,让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实力出现不平等的悬差时,矛盾很快就会演变成公开的对抗和冲突。他在拒绝马戛尔尼的同时,不但拒绝了与世界并轨的可能,也错过了将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降到最低点的可能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乾隆对马戛尔尼的拒绝,因为英国经过海外扩张之后,血液里流淌的都是“殖民之血”,这在划割小岛、减免关税上都有着明显体现。乾隆的拒绝,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却也暴露了被孤立于世界之外的那种孤傲和愚昧。以当时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完全可以成长为贸易大国的,通过贸易就可以了解世界,继而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可这一切,都被“居高临下”的乾隆皇帝给否决了,也断了大清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最佳契机

马戛尔尼带来的19件物品,乾隆根本不屑一顾,连看都没看,全部送入圆明园。60年后,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储藏室看到这些布满灰尘的物品时,感到十分意外和不可思议

乾隆对马戛尔尼的排斥,让大清与世界擦肩而过,也让大清错过了一个时代!乾隆皇帝也许不会知道,世界曾经离他如此之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乾隆,和珅,封建社会,盛世,历史,中国,西方,康乾,英国,工业革命,观点评论,乾隆,和珅,贺寿,马戛尔尼,英国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乾隆,和珅,封建社会,盛世,历史,中国,西方,康乾,英国,工业革命,观点评论,乾隆,和珅,贺寿,马戛尔尼,英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乾隆,和珅,封建社会,盛世,历史,中国,西方,康乾,英国,工业革命,观点评论,乾隆,和珅,贺寿,马戛尔尼,英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