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镇南关大捷”前,张之洞为何举荐向来政见不合的冯子材?

“镇南关大捷”前,张之洞为何举荐向来政见不合的冯子材?

每每提及1883年——1885年之间发生的中法战争,人们总会想起鼓舞人心的”镇南关大捷“,总会想起奋勇杀敌的老将冯子材,当然,也能想到最后”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尴尬结局。

在中法战争之初,清兵依然是节节败退,直到冯子材出现才扭转了战局。冯子材缔造的“镇南关大捷”在中法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冯子材的出现,中法战争还真指不定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其实,当时的冯子材是闲赋在家,那么,是谁举荐了冯子材呢?是张之洞,他与冯子材之间并没有直接冲突,但是,一向政见不合却是事实,而他举荐张之洞的背后也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冯子材本是绿林好汉,曾参加过反清运动,也加入过“天地会”,后来向荣赏识他的能力,就将其招安,之后冯子材一直跟随向荣征讨太平军。太平天国被平息之后,冯子材回到广西老家担任广西提督一职,并多次率军到越南剿匪、平乱。可是,1881年,因为张佩纶等人的排挤和弹劾,冯子材被迫告病还乡

冯子材和张之洞并没有什么接触,但是,张之洞在当时和清流派张佩纶、张树生、徐延旭等人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他也对冯子材多有不满。

张之洞这个人很不好评价,许多人把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相提并论,个人认为这很荒诞,因为他们压根都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张之洞调到广东之后取得的成就,大多数都是他的“超级幕僚”梁鼎芬所为。他与张佩纶等人联系密切,是因为当时这些人正受宠,可是当慈禧利用他们打压了恭亲王奕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可他们对此全然不知,整天义正言辞地叫嚣与列强开战,惹得慈禧不耐烦,就把他们下发到前线。就像张佩纶,下发到马尾水师,由于他的失职导致水师全军覆没,最终被革职查办。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失势,冯子材才逐渐活跃起来

那张之洞为何举荐冯子材出兵广西呢?因为当时清兵节节败退,朝廷命令广东派兵增援。与洋人打仗,张之洞心里真没谱,再说了,战场上枪炮无眼,故而,他并不想从自己那里抽调兵力,但圣旨在那放着,他也不敢违抗。于是,他想把这个出力不讨好、还有可能丧命的差事交给冯子材去办

张之洞的本意是随便派点人应付一下差事,起初他只给冯子材1000人,但冯子材却要求“并由子材就近募勇,连关外粤军一万五千人均交子材调遣”。1000比15000,还有招募权,这和张之洞的打算出入太大,两人不欢而散

可随着广西不断溃败,督办军务的潘鼎新让张之洞火速派兵前往支援,同时,朝廷的第二道催兵圣旨也到了,张之洞实在没辙,只好妥协,但在兵员上,他只给了冯子材5000人,这让冯子材十分不满,拒绝领兵,不得已,张之洞只好又增加了4000人,并给了冯子材招募权,冯子材这才领兵出征

冯子材为人正直,在当地威望很高,出兵时冯子材就竖旗招兵,仅在钦州就招募了近万人,他将这些人汇编成军,取名“萃军”(冯子材字萃亭)。当冯子材率军到达广西时,谅山已经失守,他急忙赶到镇南关进行支援,结果,潘鼎新却说“战时不到,守关无需萃军”。这是在责备冯子材来得晚。

冯子材自讨没趣,只好带兵返回。可没想到,离开八天之后镇南关就失守了,更想不到的是,潘鼎新为了推卸责任,竟然将罪名加到冯子材头上,他给朝廷的奏报中说“飞催不至,掣肘万分”。这简直就是污蔑嘛

张之洞虽然不喜欢冯子材,但毕竟这次出兵是张之洞的安排,冯子材也算是张之洞举荐的人,潘鼎新这样指责冯子材,等于是在指责张之洞,于是,两人联合反驳潘鼎新,并将来龙去脉上奏朝廷。结果,潘鼎新因调度无方被革职查办,同时,朝廷命令冯子材火速赶赴镇南关抵御法军。

经历了这次风波之后,张之洞和冯子材的关系开始改善。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广西,由于冯子材出兵代表的是张之洞的脸面,张之洞不得不格外关照。在张之洞和李秉衡的帮助下,冯子材到了镇南关之后很快就做好了反攻准备,并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胜利

这就是“镇南关大捷”前后,张之洞与冯子材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当时这也成为一个美谈。

从对立到合作,一场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使两人握手言和、并成为战友,虽然也有一些政治因素夹杂在里面,但我们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泱泱中华从来不缺热血儿男,当面临外敌入侵时,国家利益总会成为消除个人矛盾的缓冲剂,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冯子材,张佩纶,南关,朝廷,大捷,广西,张之洞,政见,潘鼎新,观点评论,冯子材,张佩纶,广西,张之洞,潘鼎新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冯子材,张佩纶,南关,朝廷,大捷,广西,张之洞,政见,潘鼎新,观点评论,冯子材,张佩纶,广西,张之洞,潘鼎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冯子材,张佩纶,南关,朝廷,大捷,广西,张之洞,政见,潘鼎新,观点评论,冯子材,张佩纶,广西,张之洞,潘鼎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