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这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产物,人们很难将其和落后的封建社会联系在一起。其实,股票早在400年前就已经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就是诞生于1602年的东印度公司。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兴起,股票——这一特殊的募资方式也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潮流。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第一支股票诞生于19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之时,就是第一只股票发行之日。这是种误解,在后满清时代,清廷为了应对日益困窘的财政危机,就曾两次公开发行股票,只不过,差点没赔死
第一只股票
第一次发行股票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生速灭的那种。
后满清时代,大清对日本的戒备也由来已久,北洋水师的打造,与其说是抵御西方列强,倒不如说是应对日益崛起、而又野心勃勃的日本。到了甲午战争前后,庞大的军费开支、慈禧奢侈的生活、以及无孔不入的腐败,让清廷国库赤字连连。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清政府于1894年仿效西方发行了第一只股票。(当时称作公债)但是,由于是官方发行,不法官员层层盘剥,甚至还出现过趁机勒索的事情,在发行之后遭到士绅商民的集体抵制,最终无功而返,不了了之。
这次股票的发行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只卖出270万两),还让清政府名誉受损,完全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只股票
1898年,由于连年向日本知府甲午战败的巨额赔款,国库再度入不敷出。不得已,清政府只好向英、法、德等国贷款,经济上的萎靡不但造成了政治上的受制于人,在涉及关税等问题时,清廷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让步。西方国家给清廷贷款,收到的回报要远比字面上的本金和利息高
在这种情况下,黄思永上了一道请求再度发行股票的奏折,为了避免重滔赏赐股票失利的覆辙,他提出由银行、钱庄、典当等代为收付,坚决不再经官吏之手,做到“无诈无虞、确有凭信,可售可低,便捷流通”,这次,正式将其命名为“股票”。为了激发民间的民族情绪来购买股票,起初还给这只股票起了一个“自强股票”的名字。
黄思永的奏折到了光绪跟前,光绪将其发到户部,让户部“议奏”。这时的户部正在为银子发愁,别说发行股票,但凡只要能为户部带来银子的提议绝对都会支持。有了户部的支持,光绪皇帝拍板发行,但在名称上做了一丝修改,将“自强股票”改为“昭信股票”。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要凸显一个“信”字,诚信的信。
这次股票的发行总额是1亿两,为了保障顺利发行,朝廷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措施:
·各商号不得延误或勒索克扣,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昭信股票可以抵押售卖、自由流通;
·京外汇兑此项票款,概交固定商号专办,以资津贴;
·认购昭信股票者应得本息,定以地丁盐课作抵;
另外,为了鼓励大家踊跃购买,朝廷还下发了一项奖励措施:各省官商绅民凡是劝募超过10万两者,各省将军督抚须如实上报给予嘉奖!
朝廷如此兴师动众,官员们怎么也得表个态啊,于是,上到亲王、下到督抚官员都开始进行认购,像奕、刘坤一等朝廷大员,都是认购了2万两,下级官员虽然没有那么多,但也都“意思”了一下。在官员们的带动下,各地的豪绅也都纷纷解囊,认购不同额度的股票。
不管是压力也好,自愿也罢,总之,昭信股票在官、商领域的推行还算顺利,可是到了“民”这里,漏洞又出现了
昭信股票发行后,各地的认购数额成为当地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再加上10万两以上者有奖励,于是,有些地方官就一次性认购10万两以上,然后往下层层摊派,而奖励的银两就进了自己的口袋。朝廷得知此事后,迅速叫停这种做法,并与1898年9月取消了10万两以上的奖励。本来,这是为民着想,不愿增加普通百姓的负担,可是,没有了那部分奖励的好处,地方官的积极性就严重打折,股票认购瞬间就降到冰点。到了最后,许多认购者不但未领到利息,甚至连自己的本金都无法拿到。
昭信股票从1898年3月发行,到1898年6月停止,历时3个月,发售额只有将近2000万两,勉强占计划金额的五分之一。本来以“信”为本的昭信股票,最终还是折在了这个“信”字上
大清两次股票的发行既有“国库空虚”的内在原因,也有向西方探索、学习的味道,虽然股票最早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封建社会行不通。毁在哪里?还是毁在腐败上。倘若有一支廉洁的官员队伍来保证股票的运行和推广,那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两支股票失败后,清廷不得不继续向西方列强高额贷款,再次进入贷款——受制于人——关税妥协的死循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腐败,让朝廷在民间的威望和可信度急速缩水,再加上第一次股票发行在人们心里留下的阴影,故而,再响的口号也难以撼动人们心底的麻木。失败,也许早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