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初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京城的大事,导致人心惶惶,大臣们议论纷纷。可是,乾隆对此事的态度却十分耐人寻味,不仅命人迅速结案,而且要求刑部用“满文”写结案文书。
1745年10月,户部尚书阿尔赛被仆人杀害,刑部迅速出动,磔杀了该仆人。
事后,刑部本拟按惯例用“汉文”结案,但乾隆却指示快点结案,并用“满文”来写结案文书。御史李慎修上表质疑“内情暧昧”,因为结案文书用满文写的,天下汉人没几个人能看明白。
可是,乾隆不仅没有回复他的质疑,反而当着其他大臣的面,骂他“存心险薄”!
那么,乾隆为何反应如此剧烈?阿尔赛之死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真相呢?
此人对雍正忠心耿耿,对乾隆也十分尊重,因此,很快便由湖广总督升任户部尚书,是乾隆年间从一品的高官。
可是,乾隆10年,阿尔赛因为“约束家仆赌博”,举止激烈,却惹得仆人心存怨恨,竟于一日深夜阿尔赛熟睡,将其在睡梦中杀害。
根据阿尔赛的好友——江西道御史李慎修的了解:阿尔赛此人八面玲珑、擅长交际,对待下属官员也比较风度,或许其性情中偶有暴戾的一面,但不至于严苛到让仆人不惜冒死而反杀之的地步。
因此,当邸报传来后,李慎修看着全是用满文写成的结案文书,顿生疑惑,认为其中肯定有“暧昧不清”之处。
在追查了大概小半年的时间,谨慎的李慎修开始上表,请乾隆帝解释清楚“为何要用满文写结案文书”,以免引起民众的误会,有损国体。
李慎修在折子中是这样说的:
“户部尚书阿尔赛被家奴戮伤身死,刑部却以满文结案,天下汉人识之者无几……今若不将其情详示中外,四方之人必将疑有暧昧情事,此倘讹以传讹……即于国体所伤实大。”
乾隆收到李慎修上表后,并立即没有回复他,而是在第11天之后,也就是1746年5月20日,才当着刑部各大臣的面训斥一番,并骂李慎修“存心险薄”。
乾隆帝是这么训斥刑部大臣的:
“向来旗人的事件,类此者例用满文完结,在京之黄童白叟,无不知之。将来传之外省,亦无不共知之,其中并无暧昧不可告人之处,何必为之隐讳掩饰耶……若单用满文,即可以掩人之耳目,则李慎修又何从闻之?”
乾隆先是声明“阿尔赛命案”用满文来结案,是因为阿尔赛本来就是旗人,所以,按照惯例须得用满文来写结案文书。
随后,为了证明“阿尔赛命案”没有隐情,便说这个案子全京城的老少都知道,没有暧昧不清之处。
最后,乾隆又批评了刑部的这些官员,为何李慎修能看到结案文书?
这种“把戏”,如同某些神灵通过第三者“显圣”,相当有震慑力。
很快,乾隆这番含沙射影的话就传到了李慎修的耳朵里,把他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再辨。此后,阿尔赛被仆人杀害一事,就不了了之。
那么,乾隆说的那几条理由站得住脚吗?
其实,如果真的站得住脚,以御史李慎修的性格,不可能在斟酌半年之后,才上表给乾隆,让他向天下人解释清楚。
因为,遍查《大清会典》,李慎修只看到乾隆8年时定下的一个规矩,即:“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正身犯奸案件,流罪以下,步军统领审理,以满文结案。”
也就是说,在2年前,乾隆因为一旗人贵族女子与人私奔,为了掩饰丑闻,确实下过这个一个规定。但是,这个规定仅限于“犯奸”,并非命案。
正是因为这一点,李慎修才怀疑阿尔赛之死有“内涵”,可惜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他说是规矩,没有任何人敢反驳。
那么,阿尔赛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由于皇帝的亲自干涉,没有人敢探查阿尔赛的真正死因,但一个行伍出身、身强力壮的尚书怎么就被一个仆人给反杀了呢?这里到底藏着什么隐情?
须知,乾隆10年,正是乾隆全面掌控朝政、开始强征一部分关税进入内库的时候。
也就是,为了存点“私房钱”,乾隆开始从清朝的几十个税关直接提取一部分银子,这就相当于动了户部的“奶酪”。
后人怀疑,也许阿尔赛是因此而遇害!
须知,乾隆自25岁开始登基,一直到乾隆12年,各部的尚书、侍郎用得几乎都是雍正时期留下的人才,少有更改。
阿尔赛是乾隆从外地亲自提拔的户部尚书,以其资历,本应在侍郎的位置上再打磨几年。可是,由于他的忠心,被乾隆破格提拔,并在其任期内动了户部的奶酪。
其实,这才是李慎修怀疑“内情暧昧”的真正原因!可惜的是,乾隆不给他继续说话的机会,直接一锤定音,阿尔赛之死从此就成了历史的谜团。
一年后,乾隆召李慎修觐见,问他:“是何眇小丈夫,乃能直言若此?”
李慎修是汉人,老家是山东章丘,身材矮小,面相丑陋,但素来胆大敢言,一身正气。他回答道:“臣面陋而心善。”
乾隆大笑,命他为湖南衡郴永道御史。
再一年后,李慎修因病辞职返乡,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