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帝师,就是对皇帝老师的俗称,我们可能在历史课本或者史书中看到过,比如康熙帝师陈廷敬,同治、光绪帝师翁同龢等。可以说,帝师对于一个皇帝的成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今天要讲的这位,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的授业恩师,乾隆扎实的文学功底全部归功于他的言传身教,他对年轻的弘历十分严格,就连素来严苛的雍正都看不下去,这个人的名字叫朱轼,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他身上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
村里的唯一进士
可能大家一看到朱轼,会不禁联想到北宋的苏轼苏东坡,不瞒大家说,朱轼的名字还真跟苏轼有莫大的关联。1665年(康熙四年)朱轼出生于高安县的一个名为艮下的村庄,不光他的家中世代为农,就是整个村庄都以务农为主。根据高安《朱氏族谱》的记载,在北宋时期苏轼在看望弟弟的途中,曾经慕名到艮下村游览了一番,整个村的人都以苏轼来过而引以为荣,所以艮下村周边的溪流改为了苏溪,艮下村周边的山脉改为了坡山,就连朱轼的名字都是因苏轼而改。
儿时的朱轼刻苦认真,将经史子集倒背如流,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朱轼在自己30岁时(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考中进士,成为了村里面唯一的一个进士,其后一步一个脚印从知县、学政做到了从一品的左都御史,虽然升迁较慢,但是他的稳重却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到了雍正时期,朱轼被封为正一品文华殿大学士,更兼吏、礼二部尚书,足以见得康、雍二帝对他的青睐有加。
严格的老师
当然,如果说朱轼单单是精通为官之道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在文学上、史学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曾经连续为两届帝王主稿《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而且因其博闻强识,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初更是命其教授诸皇子功课,而诸皇子之中,又以四阿哥弘历(乾隆帝)最为聪颖,不光雍正对其看好,就连朱轼也对其赞赏有加。
不过赞赏归赞赏,朱轼的重视方式有点特别,那就是他对弘历的要求最为严格,甚至连今天用哪支笔明天要临摹哪个名家的书法都三令五申,而且每天必须天蒙蒙亮就得起来读书做功课。雍正每到闲暇时光都会去看看皇子们的功课学得如何,当看到朱轼对弘历的如此严厉之后,也为这个最钟爱的儿子略感心疼,看不下去的他曾经找过朱轼谈话,觉得在教育方式上,朱先生的方式太为严格了,对皇子的教育与否,都改变不了他最后会做亲王的结果,那何不稍微宽纵一些呢?朱轼很淡定得回答了11个字:“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表达很明确,皇子教育好,那么以后他登大位之后就必定是如尧舜一般的明君,如果教育得不好,那就必然是像夏桀商纣这般的暴君。雍正听到这样的回答,感觉说得很有道理,对于朱轼更加心悦诚服。
乾隆的感恩
长大后的弘历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全系朱轼一人之功,1735年(雍正十三年),58岁的雍正帝驾崩后,按照密建皇储的名单,弘历顺理成章得登基称帝,此时的朱轼已经是年过古稀之人了,乾隆念起往日的教导之恩,不仅将其任命为《清世宗实录》的总裁,还特许其可以在皇宫内随意出入,协同总理事务,这在当时是莫大的功勋。只可惜,还想再为清朝献一份力的朱轼最终在1736年(乾隆元年)因病去世,乾隆甚为悲痛,特御赐其为“帝师元老”,追赠太子太傅。
纵观朱轼的一生,幼时的寒窗苦读,青年的为国为民,中年的精心教导,晚年的鞠躬尽瘁,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山里面的淳朴汉子,没有赫赫战功,只有心系百姓的民生政绩,他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辅佐了三代帝王,教育了一代明君,最后被乾隆皇帝破例将恩师贡奉进贤良祠内,以供自己定期去怀念与瞻仰。
参考资料:
《清世宗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
蔡东藩《清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