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努尔哈赤跨过辽河、占领了辽东总兵府的所在地广宁,熊廷弼和王化贞不得不退入山海关。消息传来,朝堂震惊,除了对王、熊二人追责外,明朝对咄咄逼人的后金毫无办法。这也给了袁崇焕一个崛起的机会
在孙承宗的鼎力支持下,袁崇焕精心打造了“关宁防线”脱颖而出,成为明朝抵御后金的最后倚重。可后来由于孙承宗遭到阉党构陷,被迫辞去了辽东经略的职务。取而代之的宦官高第根本不懂兵法,举手间就将孙、袁打造的防线毁去,并且要求袁崇焕也撤入山海关。袁崇焕据理力争也毫无结果,最后,决心“以死报国”的袁崇焕竟然带着1万多人死守大漠孤城——宁远。谁也想不到,名不经传的袁崇焕竟然能在宁远重创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努尔哈赤也因此负伤,不久就撒手人寰。
宁远之战后,明朝和后金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出于各自利益需要,双方走到了“议和”上来。具体文章可参考:
明朝和后金的议和——一场各怀鬼胎的政治博弈而已!
双方都充分利用了议和所“赐予”的宝贵时间:
皇太极趁机稳定后金内部秩序,并顺势攻打了朝鲜,迫使朝鲜同明朝断绝来往;
而袁崇焕从提出议和开始,就一直加紧修筑防线,将“关宁防线”延伸成“关宁锦防线”,对于“跟班小弟”朝鲜的遭遇也视若无睹;
在你来我往的议和中,时间过去了一年零四个月。由于双方在议和的前提上存在太多分歧和矛盾,议和也就名存实亡,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再次向明朝用兵,而他这次选的目标正是刚刚被袁崇焕加固的锦州,著名的“锦宁大捷”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按说,出兵之前须做到“知己知彼”,可皇太极对袁崇焕的锦州防线一无所知,就贸然出兵,他为何这么急于攻下锦州呢?皇太极不但是大清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他的每一次重大决定都对大清的历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他这次出兵锦州,除了有战略考虑外,还有一些不得已的因素
首先分析一下他出兵的两个有利因素:
其一:国仇家恨
宁远一战,后金已经不能仅用一句“损兵折将”来形容了,除了八旗军伤亡惨重外,连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努尔哈赤去世的第二天,皇太极就在诸贝勒的拥戴下登上“大汗”之位。于国,皇太极需要拿出战争的姿态来安抚后金人的愤怒;于私,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更应该担负起“为父报仇”的责任。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皇太极根基未稳,他急需要一场大胜来树立自己的威严;
其二:士气正盛
除了执政上的需要外,皇太极急于发动战争还有另外一个倚重点,那就是士气。
有人说,宁远大败、努尔哈赤殡天,这也算是士气?怎么说呢,这是怒气,但如果能妥善处理,就能成为“士气”的一种,偏偏皇太极就是能妥善处理“怒气”的人。
咱们说后金“士气正盛”并非因为宁远一战,毕竟,天启七年五月距离宁远一战已经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了,怒气也该磨平了。此时后金军的士气来自于刚刚取胜的朝鲜战争。皇太极趁着议和,断然派二贝勒阿敏出兵攻打了朝鲜,明朝没有增援,最终朝鲜国王不得不向后金称臣,并答应断绝与明朝的来往、按时向后金纳贡。后金不仅攻打了朝鲜,还从朝鲜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粮草、马匹、牛羊等,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来说,物资掠夺才是最重要的。
阿敏从朝鲜归来之后,后金八旗军的士气达到了宁远战后的最高潮,因此,皇太极也想借助这股士气一举拿下锦州和宁远;
这两方面都对皇太极有利,但仅凭这两点还不足以促使皇太极下定决心攻打锦州,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有,而且十分重要:
困境一:质疑不断
皇太极继位,虽然得到了其他三大贝勒的拥戴,虽然有了“大汗”的称谓,但是,其他三大贝勒也都有各自的八旗势力,与皇太极是平起平坐、共同议政的。当皇太极的决定触及任何一方的利益时,肯定会遭到阻碍,最终不了了之。这说明,大汗的权威已经被努尔哈赤晚年留下的“八王议政”给过度分散了,其他人并没有完全认可皇太极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答应了与袁崇焕的议和。后金和明朝早就打红眼了,现在要面对面议和,其他贝勒能没意见吗?皇太极在后金受到的质疑一点不比袁崇焕在明朝受到的质疑小。皇太极总不能明说“我要趁机整顿内部”吧。因此,议和拖的越久,皇太极受到的质疑就越大。更何况,当皇太极向明朝提出自己的议和条件时直接就遭到了拒绝,这让皇太极脸上无光;
困境二:形势严峻
根据《明史》记载,在天启六年和天启七年之间,辽东和辽西地区曾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根据《清太宗实录》中的记载,当时辽东的一斗粮食价格达到了8两银子。8两听上去不多,但要知道,当时后金掌控的辽东地区,一亩地才要2两银子,也就是说,4亩地可以换一斗粮食。当时的严峻形势可想而知
明朝的辽西地区虽然也遭遇灾害,但由于王化贞和高第在撤入山海关内时已经将辽西地区的居民遣入关内,所以,辽西地区并没有“丰收”、或者“歉收”一说。另外,即便辽东没丢,明朝的主要粮食来源也不在辽东,而在繁华的江南
这种严峻环境迫使皇太极不得不想法设想转移后金人的注意力,战争、掠夺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困境三:民族传承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民族传承。
后金是由女真部落演变而来,女真部落有个传统,那就是在军队出征、或回归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都要前去欢送、或迎接。那些作战勇猛的武士会当众受到封赏,成为部落的骄傲。这种仪式感和荣誉感让女真人对于战争有着浓厚的爱好,这也是为什么八旗军所向披靡的原因。
这种风气传承有利有弊,利好的方面就是策马扬鞭、骑兵无敌,但不利的一面就是——不会种田!虽然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八旗军就得相应承担一定的种田义务,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惩治措施,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八旗人不种田,他们把分来的田地租给汉民去种,收租就行。但掠夺的汉民毕竟有限,后金有一部分田地都是荒芜状态,因此,后金的粮食储备是很少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场小的自然灾害都能让他们的粮仓捉襟见肘的原因
严格来说,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并没有实现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后金秉承的原则依然是“屠杀和掠夺”。这种传承很难在一时半刻就得到改变,过度束缚反而会引起八旗人的不满,根基未稳的皇太极绝对不会去触碰八旗人的底线,相反,他还的利用这个传承去稳定自己的统治
尾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皇太极之所以选择发动“锦宁之战”,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某些优势,更主要的是,后金的内部形势已经不允许后金继续干耗下去,就此而言,“内忧”是明显要大于“外患”的。
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皇太极可以在质疑声中接受袁崇焕提出的议和,同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也会不惜发动一场战争。而且,从当时后金的周边情况来看,也没有比富饶的明朝更适合的攻打对象了。皇太极选择战争,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既有“预谋”的成分,也有“箭在弦上”的无奈。遗憾的是,他严重低估了袁崇焕的指挥能力,“锦宁之战”再次让后金尝到了失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