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写诗无法自拔的乾隆,作诗四万首,为何无一首经典名篇?
文艺青年乾隆帝的业余生活:作诗品画,“发弹幕”,盖章涂鸦,“毁”名作。因“农家乐”审美和在各大名作上“发弹幕”盖章而火爆网络的乾隆帝,其实还是一位写诗4万多首的大诗人,名副其实的在数量上一人碾压全唐诗人,可四万多首诗竟无一首经典名篇,这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清朝最长寿、掌权最久的皇帝,乾隆继承着祖辈父辈的盛世荣光,天下昌平百姓兴安,算是清朝里最心宽的一位皇帝。坐拥万里江山,这位富二代的娱乐时间也比前几任皇帝多了很多。
娱乐活动也比较豪,除了对名画名作下盖章题字,乾隆还爱吟诗作对,所以不经意地,就成了我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歌之最:最多!
唐诗作为世界文化发展史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到了乾隆面前,也显得不足为道了,为何?
《全唐诗》作者两千两百多位,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余首。我们的兼职诗人爱新觉罗弘历,作诗四万两千首,高产似母猪。妥妥的一个人完全全唐诗人的工作量,写诗九千首的陆游也甘拜下风。
虽然乾隆在数量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但在质量上,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按理说四万多首诗,应该有个几十几百首流传于世,可乾隆就是一首都没有闻名遐迩。
这首《飞雪》是唯一一首因为通俗易懂,意蕴好而进入小学课本的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的确是首朗朗上口的诗(儿)歌。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张宗昌的《咏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这首诗好像也挺朗朗上口的,而且脑洞也挺大。
正经八百的说,乾隆的诗之所以没能经久流传,主要是因为他写的不是诗,他也没有成为文豪的想法,他只是在写生活随笔。
就像他喜欢在观赏名作时随意“发个弹幕”、盖个章一样,他的四万多首诗,都是在随意的写生活、写心情。对比人家十年磨一剑的诗人,他写的随性自在,这也就是乾隆的生活情趣。
之所以被人诟病,我认为还是因为他一味的附庸风雅。如果要写生活随笔,写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就可以,但是他不,他还要文邹邹的写成诗歌,既要记述事情、表达感情,还要展现他超高的文化底蕴,一用力过猛,成了流水账……
比如这一首: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什么意思?普通话来讲就是按例内阁每隔一天送一次阁报,今天说北京下了二寸雨。然而他们只知道18号下午,却不知道19号会下更大的雨……
(翻译有误多指正,因为我实在看不懂他后两句到底啥意思。)
你说他无聊吧,他可能是真的无聊所以随手拈起一件小事就写。你说他出口成章吧,像我这种文化素养低的人又总感觉这些字组合到一起,看着别扭又不知所云。
但乾隆的诗也不是全部都没有可读性,比如他为亡妻孝贤纯皇后所写的几百首诗,是他众多诗篇中最见真情的佳作,在其中还是能够体会到乾隆细腻的感情的,放下帝王的尊严,像平常人一样来抒发他对孝贤纯皇后的眷恋与爱意,以及自己无处安放的伤感。
瞬息十春岩电影,年来忧乐忆从头。
谁能石上三生认,且看烟中九点浮。
幻矣仙踪谢蓬海,悯哉民瘼指徐州。
云巢若问前巡事,泪洒空庭不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