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之患是古代皇室最为头疼之事。可但凡国家初立,开国功臣该如何安置?都封为藩王,最后他们造反该怎么办?若为了夺取他们权利而改用皇族的血脉为藩王,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朱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也一样有这样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似乎比以往所有朝代都要棘手。要知道当时满清能够入关得到了许多汉人的帮助,其中有四个人的功劳最大,他们也都被封为了藩王。
当然,两者的结合起因只为互惠互利,可长期下去,平衡会被打破,两者之间满汉对立的矛盾也必然会日渐凸显。
巧的是清代出了一个明君康熙,他以雷霆手段发起了削藩,接下来就出现了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藩之乱”。
不过奇怪的是,为何后来康熙撤藩的时候,只有三个藩王起兵?即便另外一个藩王已经去世,可他的儿子依旧可以继承王位。
时间回到清军入关之前。当时清军被堵在山海关之外,若吴三桂全力抵抗,恐怕清兵无法,或者至少推迟几十年才能入关。只可惜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成为了清朝的股肱之臣,开国功臣。不过清朝分封的四位藩王中,他是最后一个投靠清朝的。
在吴三桂之前,还有三位重量级的人物投诚后金,为后金建国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当清军入关之后,面对的将是全天下的抵抗。
这个时候四位汉人将军要么出谋划策,要么直接带兵镇压,由于功绩卓著最终都被封为藩王。
如果按照时间来计算,第一位投靠清朝的是耿精忠。准确来说是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于1633年二月份投靠清朝。耿仲明乃毛文龙麾下战将,当毛文龙被杀之后,耿仲明担心自己的安危,无奈投靠后金。
耿仲明死后儿子继承,1671年耿仲明的儿子去世后,就由孙子耿精忠继承了靖南王位。因为之前的战争他并未参与太多,因此和清朝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身为汉人,这才有了后来配合吴三桂起兵的事情。
第二位投靠清朝的人是孔有德,于1633年四月份投靠清朝。他和耿精忠的爷爷一样,是因为自己的首领毛文龙被杀才选择反叛。不过他的贡献不亚于后来的吴三桂。
要知道满清骑兵固然厉害,可面对明朝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红衣大炮以及各种舰船。而孔有德不仅将这些武器装备全部献上,甚至还将制造红衣大炮的匠人都一并带来。也正因如此,此后的清军才可以所向披靡,入关之后很快就统一了全国。
凭借旷世之功,他最终被封为了定南王。
第三位投靠清朝的是尚可喜,于1633年十月份投靠清朝。他和前两位的反叛原因都不同,他是因为受到了明朝将领沈世魁的迫害,无奈之下投靠了清朝。
其实尚可喜也算得上是一位将才,明朝的时皮岛兵变以及吴桥兵变,尚可喜都有不俗的表现。后来投靠清朝,皇太极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
果然,这位大将加入清朝之后立下不少功勋,尤其是打下广州为清朝打开了南方战场的有利局面。当然,尚可喜也以凶残而著称,他攻占广州之后大肆屠杀,史书记载惨死在他屠刀下的无辜百姓多达70万人。
凭借功绩,最后他被封为了平南王。
第四位就是吴三桂。他于1644年归降清朝。由于他骁勇善战,手下又有5万关宁铁骑助他大杀四方,入关之后立功无数,因此也成为了四大藩王中战力最高的一位。
因为功劳颇大,最终他被封为平西王。
当然,当时投靠清朝的汉人将领还有很多,但论功绩来说,以他们四人最多,因此清朝稳定之后为了安定汉人之心,就将他们四人封为了藩王。
不过到了1673年,从尚可喜向康熙提出养老的那一刻起,三藩之乱由此拉开。那么当初明明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只有三个人响应?定南王孔有德去哪了?
虽然四人都被封为王爷,可当时南明盘踞在南方等待时机随时反击。定南王孔有德领命攻打南明,并依靠出色的军事能力一路高歌猛进,甚至一度占领广西全境。
然而南明名将李定国突然率军收复了湖南,断掉了孔有德的后路。随后李定国领兵南下,将孔有德逼入绝境。孔有德即便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对抗,最终自刎而死。
其实孔有德之所以甘愿自刎而不逃命,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孔廷训争取逃跑的时间。只可惜孔廷训紧跑慢赶也没能逃出明军的追赶,最终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虽然孔有德还有一个女儿,但孔家男儿尽绝,定南王的爵位也就不复存在了。也正因如此,后来吴三桂起兵时就少了定南王这一支劲旅。不然后事如何还真的不好说。
看了四位藩王的履历之后会发现,其实明朝灭亡的并不冤枉,如此之多的人才都被逼走,这说明明朝末年在制度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崇祯皇帝继位后虽然大刀阔斧,可依旧没有改变根本。相反他刚愎自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可惜,可叹也!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