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康熙说了14个字,让台湾非常紧张,学者:康熙不修长城,另有原因

康熙说了14个字,让台湾非常紧张,学者:康熙不修长城,另有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笃信箴言,认为北方的胡人将会是秦朝的大患。所以,秦始皇一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另一方面在楚、齐、魏等旧长城的基础上,重修万里长城。从此之后,这条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多里的长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防御工程,被历朝历代所沿用。

汉朝和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两大朝代,对长城尤为依赖。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突厥对唐朝凶相毕露,但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若想跨过长城,必须耗费很大精力。而汉武帝、唐太宗屡次北击胡人,都因游牧民族机动性太强,无法彻底将其消灭,所以不得不以长城为界,重点防御。因此,2000年来,长城见证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阻隔和交融。

到了清朝,康熙对于长城的看法则和历代不同。康熙甚至称“宁修庙宇,不修长城”,甚至将《孟子》里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用来昭告天下。

根据《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记载:康熙三十年,因为清朝与噶尔丹之战,造成长城多处受损,时任北古口总兵蔡元上奏,希望朝廷调拨民工和经费来加固长城,康熙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下旨曰: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因为康熙的原话认为:从秦汉以来,每朝都修筑长城,但边患不断,可见修长城作用不大。而且要动用大量劳工和百姓,劳民伤财。只有修德安民,才是“真正的长城”。

康熙的这段话,曾被许多清史学者反复拿出来引用,以显示康熙的“大格局”。有人认为,长城历史悠久,虽然对中华民族有非常大的贡献,但也阻碍了民族融合。俗话说“山河在德不在险”,不修长城,足以证明康熙的伟大。

笔者从不否认康熙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康熙不修长城,绝对不是因为“修德安民、促进民族融合”等原因。因为康熙在收复台湾的时候,曾说过14个字,让台湾郑氏政权非常紧张,这14个字是:

大陆痛则痛一隅,台湾痛则痛全身。

康熙为了收复台湾,实施了“沿海迁界”国策,即,将沿30里到50里,甚至100里的地方划为无人区,设立界碑或城墙,强令沿海百姓搬出此区域,让沿海千里的沃土变成了荒地,让郑成功的儿孙们从大陆断绝任何物质来源,从而达到打败郑氏政权的优势。

沿海迁界是康熙朝极为惨烈的政治事件,史载,康熙第二次下令沿海迁界的时候,令广东24个州县的居民3日之内内迁50里,否则格杀勿论。由于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愿轻易远离自己的家乡和土地,清朝便派人在“无人区”内逢人便杀,仅粤东8郡,就有约10万人被杀。

从战略上说,这条“大陆痛一隅、台湾痛全身”做法貌似在理,但从历史角度来说,这就是民族狭隘主义?沿海迁界,对民族融合来说,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长城”。在清朝乃至现在,台湾和关外游牧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可以对关外的同胞实施“修德安民”之策,为何对台湾却下此狠手呢。所以说,康熙不修长城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有学者分析,康熙不修长城,实际上另有原因。

从秦汉开始,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关外民族,而康熙所代表的满洲人,本身就是关外民族。在康熙看来,修长城,就是防御他们自己。倘若没有长城,满洲人可以控制中原大地,但如果长城完好无损,就切断了满洲人控制中原人通道。所以说,康熙不修长城,实际是为了自己所代表种族的利益,并不是为了所谓的民族融合、修德安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康熙不修长城,也映射出他的心虚,因为他无法确定满洲人到底能统治中原多久。倘若将来有变,爱新觉罗家族仍然可以带着满洲人,回到自己的龙兴之地,或者跨越长城,东山再起。

康熙帝固然伟大,但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他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国民的利益,这才是康熙不修长城的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修长城,民族,台湾,清朝,沿海迁界,关外,康熙,原因,满洲,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修长城,民族,台湾,清朝,沿海迁界,关外,康熙,原因,满洲,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修长城,民族,台湾,清朝,沿海迁界,关外,康熙,原因,满洲,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