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大概还有这个印象: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在产下胤礽后就奄奄一息,康熙皇帝为了安慰她,就将刚出生的胤礽立为太子,可赫舍里氏还是去世了。其实,这个情节和正史中是有些出入的,因为胤礽的出生日期是康熙十三年,也就是1674年;而康熙将胤礽立为太子的时间是康熙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也就是说,胤礽是在出生第二年才被立为太子的,影视剧中的情节只是为了衬托剧情、照顾观众的情绪而已
这么一来,就出现一个疑问:康熙十四年,康熙也才刚刚21岁,这么年轻,为什么就急于册立太子呢?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怀念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是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她的父亲葛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他还有一个叔叔叫做索额图。
康熙亲政时,也只有孝庄身后的科尔沁部落这一支强有力的支持,面对咄咄逼人的鳌拜,康熙不得不委曲求全。为了增加康熙的政治筹码,孝庄太后打破大清皇帝只能娶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的不成文条例,让康熙和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完婚。如此一来,赫舍里氏就成了康熙的皇后,而索尼领衔的赫舍里家族自然而然就站在了康熙的一边。这对康熙扳倒鳌拜极其重要,因为索额图在扳倒鳌拜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完婚时的康熙只有11岁,而赫舍里氏则是12岁
很多人认为康熙的第一段婚姻完全就是政治联姻,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哪个皇帝的又不是这样呢),其实不然,康熙和赫舍里氏从小就是玩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完婚之后,两人又共同经历了扳倒鳌拜的日日夜夜,故而,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康熙九年,康熙15岁时,赫舍里氏就为康熙生下第一个皇子,可惜,命运多舛,这个孩子在4岁时不幸夭折。赫舍里氏悲痛欲绝,身体每况日下,后来,在康熙细心照料下才逐渐恢复,直到产下胤礽,才撒手人寰
康熙之所以将胤礽立为太子,于私,是对已故皇后赫舍里氏的怀念;于公,则是对赫舍里家族的一种安慰。所以说,这次册立太子既夹杂了个人感情,又是一种政治需要;
其二:前车之鉴
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一直到康熙继位,没有一个皇位的继承不是伴随这谣言和动荡。
努尔哈赤册立过褚英、册立过代善,但是,在废除代善太子之位后就再也没有册立任何人,反而脑洞大开地想到由八位旗主来共同推选,看似民主,却也将权力分割,很容易造成后金内部的分裂;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是在其他三位大贝勒的拥立下登上大汗之位的,结果,刚一继位就处死了多尔衮兄弟的母妃阿巴亥,然后进行两旗易帜,好在多尔衮兄弟三人年纪太小,否则,绝对不会善罢甘休。饶是如此,两旗改帜也让两白旗和两黄旗之间产生了对立,为以后等和豪格之争埋下伏笔;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多尔衮兄弟和豪格围绕皇位产生了摩擦,还是多尔衮顾全大局,折中地提出册立福临的提议,得到其他人的首肯,才化解了一场内斗。可是,后来多尔衮独揽大权,年幼的顺治帝完全成了摆设;
顺治死前,也没有册立太子,当时的大清被天花搅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玄烨正是因为得过天花、具备了免疫力才侥幸被立为太子;另外,为了防止出现多尔衮式的人物,顺治将所有亲王都排除在了“辅政”之外,留下四位顾命大臣,没想到,还是出了一个鳌拜;
严格来说,清朝初期的皇位更迭因为缺少诏书的权威性,都差点引起社会动荡。像多尔衮和鳌拜的出现,也是因为新皇帝的临时性和急促性所致,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再度发生,康熙不得不早早就对皇位做出安排;
其三:形势所逼
什么形势?三藩之乱
1673年年底吴三桂宣布起兵,1674年1月就拿下贵州全境,1674年4月就占领云、贵、川、湘、桂五省。4月20日,耿精忠也宣布起事,与吴三桂呼应,并拿下浙江和江西;1675年2月,吴三桂曾经的属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也起兵谋反,占领兰州、辐射西北……
这就是当时的形势,三藩占领西南十一省,和朝廷隔江而望。只要狠一下心渡过长江,大清的历史就可能会改写。满洲贵族人心浮动,还有些人甚至提出退到关外据守的打算。康熙为了稳定军心,宣称绝不退缩,但是,他也得做好最坏的打算。《膳底档》中记载,康熙册立胤礽的目的就是想让胤礽暂时退到辽东去,如果局势得到控制,可以随时接来;一旦局势失控,康熙遭遇不测,胤礽就可以出任皇帝,不至于让大清出现皇位空缺的现象。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熙坚持将1岁的胤礽册立为太子的背后,和个人感情、朝堂政局、外部环境都是密切相连的,甚至可以认为这次册立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是在“三藩之乱”逼迫下的一个选择。
胤礽被立为太子,固然可以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但是,太早册立也有很多负面影响,难免会让后来的其他兄弟心里产生不满,从而让胤礽成为“众矢之的”,为以后的“九子夺嫡”埋下隐患。康熙为了维护胤礽的太子之位费尽心血,不但请了最好的老师教育他治国、做人的道理,还尽可能在所有人面前树立胤礽的权威,只可惜,胤礽没能坚持到底,最终还是让康熙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