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凝重的气氛围绕在邓稼先的家中,就在几天前,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希望他能一起去参与组织下发的一项工作。
邓稼先痛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邀请,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妻子的疑问,只是回答了一句:“我不知道去哪里。”
“那你要去多久?”妻子不死心地追问着他。
“我不知道。”邓稼先只能跟妻子说是工作调动,其余的他无法跟家人解释,因为这项工作是保密的。
那么,这项保密工作是什么呢?
钱三强找到邓稼先,是因为国家需要研究一个“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邓稼先自从答应接手这项任务后,便开始消失在人们的眼前,他不再发表任何学术论文,每天就对着一堆数据研究。
1963年,邓稼先已经在报纸报刊上销声匿迹了好几年,此时的他,已经和拥有着共同理想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一同前往青海金银滩。
这里的戈壁滩达到了3000米,炊无人烟,饭是不可能煮得熟的,就连馒头都一捏就碎,更没有任何通讯方式可以联系到外界。艰苦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打倒他们,邓稼先与同事们在这里坚持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1964年,在戈壁滩的基地上,由邓稼先主持设计的原子弹即将迎来了第一次试爆,面对前来听取实验汇报的国家领导,邓稼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不要紧张,邓稼先同志,如果你都这样,那我们这些老同志可是要犯心脏病啦。”在领导的鼓励下,邓稼先忍俊不禁,气氛顿时轻松了起来。
10月16日下午三点,一朵蘑菇云出现在戈壁滩的上空,这代表着他们五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国家,就在举国欢庆之时,作为本次项目的大功臣邓稼先却是悄悄地来到了医院,因为他的母亲被下了病危通知单。
邓稼先在医院被亲戚朋友们怒骂,称他“眼睛都长到天上去了”。但是,他无法向所有人解释自己这段时间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这样的误解一直持续到原子弹爆炸后的某一天,中科院副院长的严济慈拿着一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纸来到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家中作客,并隐晦的暗示许德珩,研究出这个原子弹的人便是他的女婿邓稼先,许鹿希才隐隐意识到丈夫在消失的这段时间可能是去研究原子弹了。
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邓稼先没有给自己任何休息的时间,又立马远赴上海加入到氢弹的研究项目中,与于敏团队日以继夜的进行推演和计算,用时两年多,终于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试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花费了八年的时间投身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期间无法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努力和功劳,然而,他对国家的贡献并不止于此。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仅三岁的邓稼先就已经认识很多字,并能背诵许多古诗词。
邓稼先在小学的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国学基础扎实,为了更好地掌握西方的科技,邓稼先在中学就很努力的学习,为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目睹横尸遍野的邓稼先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
邓稼先十分争气,年仅22岁就成功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就在所有人都为他高兴时,他却毅然决然选择了去美国留学。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劝说,邓稼先信誓旦旦的许下诺言:“我一定会学成归来,然后报效祖国!”
1948年,邓稼先成功考进美国的普渡大学,去到美国后邓稼先每日把时间都花费在学业上,仅仅用了23个月,本科学历的邓稼先就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
邓稼先的导师德尔哈尔曾经邀请他一起去英国搞科研,他认为以他的智慧,在物理学领域一定会大有成就,到时候名利双收指日可待,可是,邓稼先面对良好的仕途并没有忘记他留学的初衷,而是果断的背起行囊踏上了回乡的旅途。
“我只带回了两样东西,几双尼龙袜子,和一脑子的核物理知识。”回国后有人问邓稼先带回了什么,他自豪地说出了这一句话。之所以带尼龙袜子,是想要把他当作见面礼送给自己多年未见的父亲,因为彼时国内还生产不出这种材质的袜子。
学成归国的邓稼先选择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发表了《轻原子核的变形》、《β衰变的角关联》等多篇物理学研究的相关论文。
1953年,他和自己的青梅竹马许鹿希结婚,两人感情十分好,并诞下了一儿一女,可谓人生赢家。
就在他们觉得自己会这样一直幸福地过下去时,转折发生了。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答应了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邀请,一起参与原子弹的研究,从此,便于家人相隔两地,邓稼先也开始了他销声匿迹的八年,一直到原子弹和氢弹的试爆成功。
1985年,长期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邓稼先不幸患上“直肠癌”,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接受化疗,一做化疗他便会全身大出血,尽管他被病痛折磨得十分痛苦,但是,仍坚持着和于敏一起撰写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
此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年仅62岁,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将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