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是统治者根据文学作品的只言片语,罗织罪名或仅仅根据其主观臆想而给作者定罪的一种行为。虽说是自古有之,但以清初康乾盛世之时的文字狱规模最大、影响最盛。
上承康熙朝、下启乾隆朝的雍正帝当朝时设立的军机处正是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可见文字狱与皇权集中关系颇大,这其中也潜藏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大规模文字狱为巩固清朝统治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更多的是使中国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延缓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步伐。
一、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①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的延续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初只是盘踞在东北的区域政权,由于明末内忧外患不断,给了满清可乘之机,这才得以入主中原继而统一天下,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对于拥有“华夷观”的汉人来讲,满清毕竟是异族,因此清朝在入关之初遭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即便清朝统治者通过武力镇压了下去,也难消汉族对满清的敌对情绪。
清朝入关后与南明、大顺、大西、明郑争天下,虽然很顺利的征服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但以郑氏为首的反清集团还在台湾苦苦支撑,威胁着清朝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加上江南学子众多,大多数人都心怀大明,对满清“剃发易服”的政策极其排斥。清朝为了镇压反清思想,巩固统治,便决定将矛头指向汉人的中坚力量——知识分子,而文字狱显然是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打击和镇压的好办法。
②消除皇权之争,排除政治异已势力
清朝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十分激烈,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夺来的、顺治帝是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两败俱伤后的折中方案、康熙帝晚年更是饱受九子夺嫡的困扰,最终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登基称帝,即雍正帝。雍正帝继位后为了防止再出现先前皇族内部的血腥争斗,便将文字狱当成打击各位皇子势力的有效手段,许多与皇子们结党的大臣都因此被清除,如权臣隆科多、汪景琪等异已势力,巩固了皇位。
③清朝统治者不自信的表现
清朝很多“文字狱”案件都是捕风捉影、拼凑罗织出来的案子,这都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统治人口基数数百倍于自己的汉人缺乏自信,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一言一行便非常敏感,导致过度猜疑。比如雍正年间江西乡试主考官查嗣庭因以“维民所止”为题而获罪,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但实际上“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的“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明显是被有心之人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曲解了。
二、清朝文字狱下文学创作的特点
清朝初年的文学创作受“经学致用”的影响很大,此时的作品多以思念故国、以诗补史为主,多引古鉴今,寻找明朝灭亡的原因,也出现了以顾炎武、王夫之、傅青主等为代表的遗民文人群体。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治理后,在文字狱高压下很多文人思想发生了转变,此时的作品强调规避现实,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目的,便出现了以王士慎为代表的“神韵”派。追求蕴藉空灵,冲淡清远,诗歌专注对内心世界的拓展,从而转移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关注。
随着清朝政权日益稳固,很多文人便接受了现实,加入了与清政权合作的队伍,通过科举入仕,成为文化界的中坚力量。这些文人生活在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所以作品也充满了对满清政权的歌颂,很少有描写社会黑暗现实的诗,大部分都是点缀太平盛世的酬唱诗和逍遥自在的山水诗。
从思念故国到暗藏对现实的讽刺,再到歌颂太平盛世,可见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狱”对巩固统治,消除汉人的抵触情绪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如今的上帝视角看,清朝的文字狱自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它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了恶劣影响,在如此高压下文人学士不敢畅所欲言,只能谨小慎微、泯灭思想、丢掉气节,从而远离现实,根本不敢过问政治,不仅禁锢国人思想,更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以说“文字狱”要对清末中国落后于世界负些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