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民国小说《秋海棠》,为你解释林如海遗产下落之谜

民国小说《秋海棠》,为你解释林如海遗产下落之谜

随着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广泛传播,民国时期很出了一批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丰富多样的小说。其中有一位秦瘦鸥,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秋海棠》虽然不是直接抨击黑暗、反抗压迫,但是由于笔触的细腻、描写的深刻,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秋海棠》写的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名伶与军阀姨太太相恋,受到军阀的迫害,劳燕分飞。名伶离开了京剧舞台,回到乡下居住,在战乱中日益贫困;姨太太却等到军阀战死,离开北京,到上海和哥嫂相聚。当这姨太太与他们的女儿偶然相遇之后,已经病入膏肓的名伶为了不拖累恋人、女儿,跳楼自尽。

今天要说的,就是《秋海棠》里军阀战死的这一段:

故事的女主人公正是“三个姬妾”其中之一。她本来是被军阀骗婚的女学生,因为兄病家贫,发觉受骗之后也不得不忍辱屈从。所以看到她卷逃,我们读者只觉得痛快淋漓。而她后半生能够过得富裕安稳,除了兄嫂的友爱之外,也得益于她从袁家带出来的一大笔钱。

好吧,让我们把《秋海棠》与《红楼梦》对比一下:

袁宝藩是个“镇守使”,林如海是巡盐御史,虽然文武不同、级别各异,但都是有油水的高官;

袁宝藩战死,林如海病亡,虽然结局不同,但都是突发性的死亡;

袁宝藩没有儿女,只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侄子,但是和他一起战死了,林如海唯一的儿子三岁夭折,只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还不在身边;

袁宝藩“发妻本来早已死去”,林如海的夫人贾敏也病故;

袁宝藩“只有三个姬妾”,林如海“有几房姬妾”。

对比下来,袁宝藩和林如海的情况,是不是非常相似?

贾琏带着黛玉南下,是“冬底”接信后动身的,而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去世的。有人认为这个“九月初三”是第二年的九月初三,那么黛玉不仅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还应该有“侍疾”承欢的几个月时间。

这是胡说。如果林如海父女相见,作品中怎么可能只字不提?贾琏也是有官职的人,又怎么可能远行千里、在南方一呆大半年,就为了陪侍姑父之疾?

林黛玉根本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其实在“冬底”接到信的时候,林如海已经死了。可能是千里传书、信中隐晦,不说死、只说病重;也可能是在林如海临死之前发写信件,送信人前脚一走,他就咽气。

至于路上花费几个月,在那交通不便的时候,又到秋冬之季,也没什么奇怪的。乌进孝管理的田庄应该离京城不远,怎么送交田租,也“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呢?

所以,林如海的后事,与袁宝藩的身后事,也是可以相借鉴的——当然,林家并没有“只剩一座空房子”,但是姬妾、幕僚、家仆、远亲,挟资远遁、或趁机吞没,都是免不了的。

除了不易变卖的房产地产之外,林如海的“身边人”留给黛玉的遗产,恐怕是有限的。

而这些有限的遗产,还要用来操办林如海丧事,买棺材、出殡、运灵回老家、下葬往入土,哪一样不需要钱?难道让贾琏赔出来?

那些姬妾奴仆还需要安置呢。留在苏州需要安家费,“打发了”需要遣散费。难道他们会有高度的自觉性:“我已经偷偷拿了林老爷的遗产,就别再向林小姐、贾表少爷要钱了”?

而那些不易变卖的房产地产呢,姬妾奴仆“不易变卖”,难道贾琏就“方便变卖”了?鲁迅《祝福》里祥林嫂二嫁,“房子是自家的”,但丈夫一死,“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大宗资产,宗族是有继承权的。难道贾琏会为了争这些产业,替林黛玉出头、和林黛玉的远房叔伯们打官司?

要说林如海的遗产全部散失了,这恐怕也未必。但是黛玉能落到手里的,也只有“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的“纸笔等物”,以及自己的一些纪念品了。

所以,别再说贾家吞没林如海的遗产了!最简单的道理,如果真有“吞没”之事,以黛玉的聪明,难道竟会不知道?怎么还会说“我是一无所有”、“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难道林家的遗产,你比林黛玉还知道、还了解、还清楚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贾琏,袁宝藩,遗产,秋海棠,女儿,下落,黛玉,如海,小说,军阀,贾琏,袁宝藩,姬妾,林如海,黛玉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贾琏,袁宝藩,遗产,秋海棠,女儿,下落,黛玉,如海,小说,军阀,贾琏,袁宝藩,姬妾,林如海,黛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贾琏,袁宝藩,遗产,秋海棠,女儿,下落,黛玉,如海,小说,军阀,贾琏,袁宝藩,姬妾,林如海,黛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