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秘密建储制
大清王朝的继承制度别具一格,不像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在延续前朝的皇储制度后,发现问题,直至死的时候才公布继承大位之人。雍正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皇帝生前不公布皇太子,也就是没有公开皇储人选,谁都不知道哪个儿子是皇太子。皇帝秘密把皇太子的名字写下,密封,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等皇帝临死前或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处大臣等共同开启,按皇帝的亲书确定皇位继承者。
秘密建储相比嫡长子继承制有优越性。选择面宽了,挑出明君的机会就大。不像公开的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是嫡长子,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必须是他,所以傻子也有可能成为皇帝。秘密建储还避免了兄弟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当然这种避免是尽可能,不能完全避免。
道光如何选择了奕詝
遵循祖宗之法是历代封建王朝最根本的思想。道光帝也遵守这样的成制。当时道光有6个儿子,选择的面还是大的,但要选出一个继承大统的却并不容易,毕竟不是继承家产,而是继承一个帝国。
道光帝有6个儿子,皇五子令道光反感,过继给自己的三弟;7、8、9子,太小,不予考虑。只剩下四子和六子,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但也是皇长子,因为前面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但即使是皇长子,按清制也不一定是继承人。六子奕䜣,性格开朗,干练有主见。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全贵妃后被立为皇后,这是道光立的第二个皇后,但在奕詝9岁时就去世了,之后道光帝就没有再立皇后,可见道光帝对奕詝的生母还是有感情,这对于立奕詝为皇储肯定有正面影响。奕䜣的生母后被立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但没有被立后。奕詝生母去世后,由奕䜣的生母抚养,也就是皇四子和皇六子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很长。
立储之事只能由皇帝圣裁,其他人不能过问,在皇帝死之前是绝对的秘密。1846年,道光帝64岁,才决定立储。亲笔写下了立储御书,“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在一份立储御书上写两个人的名字,是前所未有。可见道光帝对四子和六子之间的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四子奕詝,但把奕䜣放在皇太子之前,道光也给了奕䜣自己能给的最高的地位。按秘密建储制,道光帝在其死之前都是可以改的,但道光帝没有再改动过。
1850年2月,道光帝召集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在御前,命取出并宣布“御书”,奕詝登基,是为咸丰帝。
道光帝的选择到底好不好?
后人遗憾道光帝选错了人,奕詝把大清国搞的一团糟,内忧外患的交困,沉迷酒色,最后只活了31岁。而奕䜣则收拾出了“同光中兴”的局面。尤其是因咸丰奕詝而有了慈禧,掌握国家命运近50年,令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看到历史的结局自然可以去指责,但道光面对两个14岁左右的孩子,他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