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还在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穿上了寿衣

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还在处理光绪后事,下午就穿上了寿衣

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位女性掌权者,但在父权社会里,一个过于精明强干的女性往往背负着巨大的争议,慈禧便是其中之一。

她主宰大清王朝四十余年,历经三位皇帝,治驭着已经是朽烂不堪的国家。整个晚清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而慈禧身为当时的最高掌权者,对此也负有极大的责任。

封建王朝的至尊权力永远是属于皇帝的,但清王朝后期的几位帝王却缺乏必要的治理能力,以至于国家走到了古人所说的“牝鸡司晨”的地步。

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产生了一个空有豪情的光绪皇帝,而这个锐意改革的皇帝和他那权欲熏心的太后,在晚清的最后岁月里,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之争。

但在最后,他们却在相隔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相继死去。

1908年的十月份,正是北方的深秋,又是一年凋零的时节。对于此时的紫禁城来说,这个经历了近五百年王朝风雨的城垣,也早已看惯了兴衰沉浮。

就在八年前,因为“拳乱”,再加上慈禧太后近乎“癫狂”对十一国宣战的行为,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这个已经垂垂老矣的帝国再次经历了战燹的荼毒,从而造就了一场震殊国人的耻辱。

自那以后,国家已是暗流奔涌,只有这紫禁城内外的烟火气似乎还显示着太平岁月的安稳。

然而,就在这一月的21号,紫禁城内突然忙碌了起来,一切的缘由都是为了皇帝的新丧。是的,时年三十八岁,名义上是帝国最高主宰的光绪皇帝驾崩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君父,是天下人的父亲,其生老病死无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还不等宫城内置办好丧仪用具,慈禧太后也在第二天病逝了。

对于这一重大变故,时人感到极度地惶恐,而非是痛惜,因为对于这一切,他们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对于慈禧太后的死,那自然是不用过多介意,她毕竟是一个老人家了,也该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人们之所以惶恐,是因为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那就是皇帝也在这一关键的时候驾崩了。

在1904年的时候,外务部侍郎伍廷芳会见了日本公使内田康哉,在他们的谈话中,内田康哉问伍廷芳:“假如太后去世了,光绪皇帝会怎么样?”

那时的伍廷芳就已经忧心忡忡地说道:“亦如世间传闻,诚为清国忧心之事,万望无生此变。”

伍廷芳所说的世间传闻,是早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慈禧太后驾崩之日,就是光绪皇帝暴亡之时。这样一句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话,却被人们津津乐道,乃至于人尽皆知。

身为朝廷命官,伍廷芳的身份和地位非是平民百姓可以相比,但即便是他也相信这些传言,甚至还把这件事说给日本公使听,其用意也就耐人寻味。

事实上,内田康哉在随后给外务省的报告中就说道:“伍话中之意,皇太后驾崩诚为皇帝祸起之时......万望能以我守备兵救出皇帝。”

可见,当时已经不是国内对光绪皇帝的命运充满了担忧,就连国外都对光绪十分忧虑。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有此忧虑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早在戊戌变法以后,就已经生出了这样的事端。

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皇帝痛感耻辱,又自觉无力,也只能在邓世昌等人殉国后,空自悲叹地写下一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至于慈禧太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以示嘲讽之意。

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对于整个清帝国都是沉重地一记棒喝,所以才有了“戊戌变法”。

获得短暂的“权力自由”后,光绪急不可耐地要施展拳脚,只可惜他还是太年轻了,他所依靠的人都是没有根基的读书人,他自己也没有真正移除头顶的大山,他本身也没有纵横捭阖的能力,最后竟然寄希望于变法来推动改革。

袁世凯即便是存有不臣之心,但在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该站在谁的一边,他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小皇帝去得罪真正地“国之础石”呢?

最终,“戊戌变法”失败了,康有为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皇帝被囚禁。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或许她不喜欢光绪,但光绪毕竟是她拥立的皇帝,不管政局被折腾成什么样,她还是乐于做稳定局面的那个人的。

慈禧无法接受的,是光绪居然萌生了要杀她的想法,这就好比自己养的鹰,如今反过来要啄自己的眼。同时,这也是一种失望,失望于自己培养出来的皇帝竟然只有这样的眼光。

虽然我们说对于康有为联络袁世凯准备推翻慈禧的事情,光绪未必知情,因为以光绪的性格,他恐怕难以下此决断。

但作为光绪的宠臣,康有为的做法却让光绪百口莫辩,任谁也难以相信这件事的背后会没有光绪的支持,也就无怪乎慈禧会迁怒于光绪了。

自那以后,慈禧和光绪恩断义绝,她已经想要加害于光绪了。但光绪毕竟是皇帝,随随便便将其杀害,势必引火上身。

所以,在政变后的第四天,慈禧就以光绪的名义向天下广招名医,试图营造一种光绪病重的假象。随后,慈禧还将编造好的脉案送到了各个衙门,遍示百官,以试图稳定人心。

但这些伎俩怎么可能糊弄得了这些个官场的老油条,但又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悖逆太后,大家只能暗自猜测,皇帝可能要性命不保了。

但在这个时候,列强们却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派遣了自己国家的医生,要来给皇帝治病。当列强们的这一要求被拒绝后,他们甚至不惜向总理衙门施压。

终于,慈禧扛不住列强的压力,这才同意让洋人的医生来给光绪看病。经过诊治,洋人的医生确认光绪只不过得了慢性肾炎,尽管有些严重,但绝非不治之症,只需要按时疗养就好。

至此,慈禧想借病重的由头来废黜或加害光绪的阴谋,因为洋人的横插一杠子而落空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慈禧转而又在皇帝无嗣的问题上打起了主意,她准备以此为借口,重新找一个宗室子弟过继给光绪,然后让光绪禅位。

遍观宗室“溥”字辈的子侄儿孙,慈禧看中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溥儁当时已经十五岁了,他的爷爷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母亲又是慈禧的侄女。各方面来说,溥儁都很符合慈禧的心意。

然而,随着“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接踵而至的就是八国联军侵华,这些变故将慈禧的部署全部打乱。

同时,这一计划不仅遭到大臣的反对,连列强都不承认溥儁的继承人身份。在后来的《辛丑条约》中,载漪又被列强列为祸首,父子二人被流放新疆,至此,溥儁就丧失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光绪的皇帝身份终究是保住了,但屡屡不得逞的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愤恨之情似乎也更加强烈。

在从西安返回北京的过程中,车驾驻跸于保定,慈禧自己住在温暖的帐篷内,光绪却连床棉被都没有。

最后,还是李莲英看不下去了,把自己的被子拿给了光绪,才免于让这个大清皇帝睡在冰冷的床板上。对此,光绪也曾说:“如果没有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

此后的光绪继续幽禁与深宫之中,这位曾经矢志改革的皇帝再也没有了当初那意气风发的模样了。人们见到他的时候,虽然他的脸上还挂着微笑,但那笑容显得是如此的疲惫和悲伤。

就连一位外国大使都说:“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就好像生活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这样的人注定在走下坡路。”

对此,也有人说光绪皇帝如此姿态,其实是在韬光养晦,只等慈禧太后归西,他再大展宏图。

曾在光绪皇帝身边待过一段时间的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的德龄就说:“当年光绪皇帝经常向我请教英语单词,两眼神采奕奕,会笑,有时候还会开玩笑。但一见到慈禧就会变得严肃和忧郁。”

另外,据德龄说,光绪皇帝还曾对她讲:“我没有机会宣布我自己的主义或作为......我知道我现在所处的地位与傀儡无异......我有许多关于复兴中国的计划,但我不能实行......我不信太后有什么力量能够改变中国的现状,就算有,她也不愿意。”

事实如果是这番模样,那似乎在光绪皇帝的心里,确实还潜伏着一只鲲鹏,留待一个机会去一展宏图。

但这样的事情终究是没有发生,因为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光绪已经成为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一个存在。

就好像当初流亡的时候,慈禧还一定要置珍妃于死地,以向光绪展示自己的威权。

但从那以后,慈禧也深知,这个世上最恨自己的人,莫过于当今的皇帝,如果不将其处置,那在自己百年之后,光绪必将展开对自己的报复。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自己一派的那些官员近臣,慈禧都需要早做打算。

为此,慈禧再次着手考虑该以谁为新的皇帝。这一次,慈禧又看中了溥仪,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弟,而载沣在当时也已经是军机大臣,在官员中威望很高。

之所以要立一个三岁的孩子为皇帝,而非是载沣或其他年长的宗亲,与慈禧的私心是有关系的。

慈禧的侄女隆裕是光绪的皇后,但不受宠,这也是慈禧杀珍妃的原因之一。如果立了载沣这一辈的人,隆裕的身份会很尴尬。

其次,溥仪的生母名为苏完瓜尔佳·幼兰,她是慈禧的亲信荣禄的女儿,更是清朝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后人。

慈禧作此安排,也是在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然后,她就一直在静静地等候一个时机。

直到1908年,慈禧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寿辰,此时的她已经七十四岁了。

要说慈禧太后的寿诞,总是与国家的运势牵连在一起,早在他七十大寿的时候,著名报人林白水就曾撰联讽刺,这下联就是:“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海,而今又割东三省,四万里封圻日蹙,欣逢万寿祝疆无。”

但无论外人怎么评价,慈禧太后总是热衷于享受这毫无意义的热闹。

然而,恰恰是在她七十四岁寿宴这一天,借着美酒佳肴,喜不自胜的慈禧太后一高兴就多喝了几杯,也吃了不少东西。

结果,第二天的时候,慈禧的身体就不对劲了,她感到腹部剧痛,然后开始腹泻,并且大便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直到最后甚至便血。

看到老佛爷的身体出了这种状况,底下的侍从们赶紧找来太医诊治,但一天几天过去了,太后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由于长时间的腹泻,慈禧此时的状况变得非常差,她的身体越来越瘦削,意识也几近于昏迷。

就在慈禧陷于昏迷的时候,瀛台那边也传来了消息,皇帝的身体也突然出现状况,似乎情况很不好。但在此时的紫禁城里,已经没几个人在意皇帝的死活了,人们更关心太后是否能挺过去。

终于,在当月二十一号的深夜,只有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居然就这么撒手人寰了。

也许是回光返照的作用,已经是久病不醒的慈禧却在此时恢复了意识,她甚至还在第二天上午拿来了当日的公文处理。

第二天中午,慈禧召集来了一干重臣,开始商议新皇帝的人选。众人讨论了一中午,慈禧或许是不耐烦了,也许是再次犯病,又一次昏睡了过去。众人赶紧送太后回宫,再一次请太医诊治。

等到下午的时候,慈禧终于苏醒了,她清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拟招,并且连发三道谕旨,确定由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大统,因为溥仪年幼,还让载沣担任摄政王,为溥仪监国。

在那之后,慈禧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终于到了弥留之际,宫中侍女已经为她穿好了寿衣。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临终之前,慈禧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此后,女人不得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在说完这些话后,慈禧已经到了不省人事的地步,宫女们此时也将夜明珠拿了过来,给太后塞到了嘴中。不久以后,慈禧正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至此,清朝的太后与皇帝,在相隔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接连去世,人们最担心的一幕终究是发生了。

对于慈禧的死,人们更多地是倾向于她得了痢疾,这是一种由粪口传播的疾病,大多是吃了被病毒污染的不干净的食物,以至于畏寒、发热、腹泻、乃至于便血,严重者会休克而死。

在古代那种卫生条件下,加上古人对病理认知不清,即使是皇族感染这种病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慈禧太后以七旬高龄因病去世,也属于正常范畴,人们质疑地只有光绪的死因。

当时就已经有传言,说光绪是被慈禧下毒害死的。至于怎么害的,人们也有说法,说是当时的慈禧已经病入膏肓,唯恐自己走在了前面,于是在当天傍晚的时候让人给光绪送去了一碗酸奶,光绪在吃了以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毒药很有可能就放在了酸奶里。

关于这一问题,没有经过科学性的论证,人们也不能妄下结论。而在1938年,光绪帝的崇陵被盗了,他的尸体被扔在了棺椁之外。

在检查过程中,人们并无从其尸体上发现中毒的迹象,也没有发现存在外伤的痕迹。最后,光绪帝的部分毛发、骨殖还有遗物被保存在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

直到2003年,为了探究光绪帝的真正死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借助先进仪器,对光绪帝的遗骸进行过检测,历时五年才最终发现光绪残留的骨骼、毛发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与古人常用的砒霜的成分基本吻合。

似乎从这里来说,光绪是被慈禧用砒霜毒害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流言的准确性其实还有待商榷。因为在古人的认知中,被砒霜毒死的人,会七窍流血,但这种情况只是人们以讹传讹。

事实并非如此,食用砒霜的人,往往是会先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毒药剂量够大,人就会在几个小时内死亡,但剂量不足的话,可能会拖好几天。

慈禧太后自然是杀害光绪的最大嫌疑人,她有足够的动机,且光绪死亡的时间太过巧合,这让她难脱干系。但慈禧身为一个老练的政客,是知道杀害皇帝所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的。

况且此前她多次图谋废黜光绪帝都遭到了内外的一致反对,此次尽管要带光绪一起走,恐怕也不会如此草率。

据推测,慈禧对光绪的毒害,可能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至少是在一周时间里,她都在光绪的饮食中下了毒,使得光绪最终慢性死亡。

慈禧在晚年的时候身体一直就不好,她至少得过哮喘、痔疮、面风、肠胃炎等疾病,又在大寿之后患了痢疾,这让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自然是急于处置光绪皇帝,至少要亲眼看到他走在自己前面,以安心地撒手西去。

为此,慈禧暗中指使他人给光绪下毒,每次都只放一点,以确保在毒死光绪的同时将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应该来说,这是最可信的说法了。

随着二者的死亡,载沣之子溥仪被接入宫中抚养,载沣为摄政王,隆裕太后为监国太后。同时,慈禧还留有懿旨,一应军国要务都由载沣决定,但遇到重大事务,必须呈报隆裕。

一切都按照慈禧的构想进行了下去,顺利而平稳,只是慈禧没有预想的是,此时的大清朝也只有三年的寿命了。

当年努尔哈赤荡平辽东女真诸部,将叶赫氏的男丁全部屠戮,叶赫氏首领就曾发下毒誓:“只要叶赫氏还有一人在,也一定要灭亡爱新觉罗家的天下。”

几百年过去了,让人称奇的是,清朝最后的两个掌权太后,都姓叶赫那拉。正是在她们的手中,宣布了大清朝的灭亡,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的轮回流转不会遗忘任何一个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他的最后时间里,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最屈辱的一个时代。

而这一切,都与当时的主政太后慈禧密不可分,无论是其目光还是心胸,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掌权者中最低下的一个,其名言:“谁让我一天不好过,我让谁一辈子不好过”以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最是让人瞠目结舌,也让人对其奢靡短视和奴颜媚骨感到愤恨无比。

清朝最后的希望,可能会是光绪帝,因为他是晚清皇帝中在位相对最久,也最具抱负的一个。但光绪的一生,始终伴随着一个巨大的阴影,让他无法摆脱。

光绪皇帝最终还是死在了慈禧的手中,尽管这是很多人不愿看到,并希望避免的一幕。

而随着光绪和慈禧先后亡故,清朝又经历了主少国疑的混乱时期,也就难怪革命的怒火会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突然爆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慈禧,权力,后事,皇帝,处理,光绪,王朝,紫禁城,伍廷芳,观点评论,慈禧,皇帝,光绪皇帝,光绪,慈禧太后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慈禧,权力,后事,皇帝,处理,光绪,王朝,紫禁城,伍廷芳,观点评论,慈禧,皇帝,光绪皇帝,光绪,慈禧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慈禧,权力,后事,皇帝,处理,光绪,王朝,紫禁城,伍廷芳,观点评论,慈禧,皇帝,光绪皇帝,光绪,慈禧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