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1942》中,河南发生蝗灾旱灾,导致老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张国立饰演的地主,本来家中比较富裕,不至于流落他乡。但是,饥民闯入他家,洗劫一空……这在民国时期的农村,叫做“吃大户”。
民国饥民
“民国四年半,斗胆立洪宪,先打葛家滩,后打花石涧。”这是一支流传在山东安丘的一首民谣,提到了老百姓“吃大户”的事情。
这事要从民国四年说起,那一年安丘遇到大旱,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那时候老百姓家里很少有余粮,缺衣少食,只能找地主借粮,来年收了粮食,再加倍偿还。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一旦发生天灾,老百姓只能靠借粮或者救济硬撑过去,要么就只能逃荒。
安丘的老百姓盼望着,来年能风调雨顺,还能活下去。没想到,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各路“讨袁军”纷纷起兵,又乱了。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四,一支讨袁军路过,派了数十名士兵攻下了安丘城。当时的安丘县知事名叫章光铭,他几乎没做抵抗,就带着警察所长卞兰芳逃跑了。讨袁军就这么在安丘折腾了一个月,省军才派出第五师工程营进城,讨袁军撤走,章光铭又回来当县知事了。
其实,这一年刚开春,老百姓就熬不下去了。
民国山东
兵荒马乱,苦的就是老百姓。讨袁军来了,县知事走了,安丘一片混乱,再加上饥荒,老百姓只能求地主借粮。
在这里解释一个问题,交租和借粮还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主占有农村的大量土地,佃农租种土地,就必须要交租。明清时期,各地契约中规定的地租额,一般都是土地产出率的50%左右。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很多地方实际的交租额,是土地产出率的30%左右。这不代表佃农的压力很小,因为清末民初战乱频发,天灾人祸,尤其是北方很多地区,粮食收成很差。老百姓哪怕只是交了三成的地租,生活也很艰难了。
借粮还粮又不一样了,因为没有什么固定的契约。穷人走投无路去借粮,以后需要还多少,地主肯定狮子大开口。比如,安丘地区的很多地主,穷人春天借走一斗糠谷,收了庄稼就要还一斗麦子。如果到时候还不起,秋收以后就必须还三斗谷子。
要知道,那个时候收成很差,除了交租还要还这么多粮食,老百姓愿意地也不愿意啊!
但是,不借粮就只能活活饿。民国五年春天,安丘的穷人都饿得奄奄一息,只能去找地主了。在安丘县凌河镇葛家滩村,有个名叫石次銮的大地主,成了大家最后的希望。
石次銮,是凌河镇有名的大地主。
民国山东乞丐
当地的老百姓都说,石家有一千亩的土地,出了葛家滩到凌河镇走十几华里,脚都踩不到一点别姓的土地。秦戈庄村也是大村子,但只有360亩地是属于村里的人的,其他全是石家的地。
石家的宅子是南北两个大院,院子里一个挨一个的大粮仓,一排又一排。但是,石次銮就是“为富不仁”的典型代表。
举个例子,民国四年春,一户郑姓农民家里太穷,就找石次銮借了两斗谷子。没想到当年又是旱灾又是蝗灾,田里颗粒无收,郑姓农民一家只能吃野菜度日了。此时,石次銮来催债,让郑姓农民还六斗谷子。
都颗粒无收了,怎么还?郑姓农民实在被逼急了,只能拖家带口离开家,一路乞讨,逃荒到了江苏安徽一带。当时兵荒马乱,到处都是穷人,谁还有多余的东西给乞丐吃?这一家人无奈,想着家里还有破屋两间,也要在家乡才行。
于是,他们又一路乞讨,回到了安丘县。石次銮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派人来催债,硬是用三斗糠谷把郑姓农民的女儿换走,带回去当了使唤丫头。小姑娘在石家不仅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而且常常受到打骂虐待。
有一天,小姑娘实在受不了,偷偷跑回了家。全家人看着她身上的累累伤痕,抱头痛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家人互相搀扶着来到附近的大湾崖上,朝着石次銮家的方向大骂一顿。然后,他们一个个跳了下去,都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都是摇头叹气,对石次銮骂声不止。
到了民国五年春天,附近的农民都撑不下去了,只能再试着找石家借粮食。石次銮可能觉得兵荒马乱,也可能觉得天灾不断,借出去的粮食要不回来,所以一粒粮食也不借。
石次銮对借粮的人说,自己家里也没有粮食了。
民国地主士绅
这话传出来,把大家都激怒了,石家那一排排的大粮仓,站在高处都能看到,怎么可能没粮食?
当时,县知事跑了,讨袁军又为非作歹,老百姓觉得彻底没人管了。于是,农民李王三和孙二少对大家说:“跟我俩走,到葛家滩石家抢粮食去!”大家早就憋着一肚子火了,看到有人领头,于是扶老携幼,浩浩荡荡都去了。
那天是农历四月十二,附近三四个村子的百姓围住了石家的大宅子。大家在门外高喊,让石次銮借一点粮食出来,每人半斗秫秫(高粱)就行。按理说,都到了这种程度,先借一点粮食出来,平息众人的怒气吧。
但是,石次銮依旧大喊,说家里没有粮食了,一升也没有。此话一出,孙二少扛着一门土炮来到了门前,要冲进去。石次銮一看,赶紧让护院拦住饥民。
那时候,地主家为了防止被土匪抢劫,都会雇佣一些护院。石家有一个护院人称大右,他急于向主子表现自己的忠诚,抄起大抬杆就是一枪。大抬杆是民间的土枪,比一般的枪大很多,有些甚至需要两个人才能操作。
大右根本没瞄准,就是冲着门口的饥民随便打了一枪。结果,江家庄子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平时跟着母亲到处讨饭吃,这次也来凑热闹,被一枪打了。在场的穷人一看打人了,个个愤怒至极,一拥而上砸开了石家的大门。
如果在平时,只是二三十个饥民,石家的护院肯定能对付。但是现在密密麻麻全是人,手中都举着棍棒刀叉,谁敢拦着?护院一看情况不妙,全部翻墙跑了。
饥民全部涌向了那一排排的大粮仓,抢粮食。
民国饥民
方圆二十里的村庄,很快也得到了消息,穷人纷纷拖家带口跑过来,拉着车子背着筐,争先恐后往石家的院子里挤。
石家院子里的大粮仓,全部都被砸开了,大大小小全是窟窿。饥民拿着口袋、水桶、竹筐,甚至有人直接脱下裤子用裤腿装粮食。总之,所有人都像疯了一样,装满粮食就跑,跑到外面的小树林把粮食倒在地上,再跑回来抢粮食。那小树林的粮食,一堆又一堆,都跟小山一样。
石次銮一家人吓坏了,趁着饥民抢粮食的时候,他们全跑了。这下饥民更加无所顾忌,头一天抢累了,第二天接着抢。远处村子的老百姓听说了,也纷纷赶来,加入抢粮的队伍。有些人来晚了,挤不进去,就钻进院子的其他房间,见什么拿什么。
三天时间,石家被一抢而空,家徒四壁,什么都没剩下。等石次銮带着一家人回来的时候,发现两个院子都被抢空了,粮仓上全是大窟窿,里面一粒粮食都没剩。不仅如此,家里的金银首饰也被抢走了,牛马牲畜也被拉走了,连被子、衣服、锅碗瓢勺等等,都没留下一件。
幸好,石次銮还有些亲戚朋友,赶紧去找人家借一点粮食过日子。石次銮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过多久,他就派人到县城告状去了。县知事刚刚回来,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也是忙得焦头烂额。听了石家的讲述后,县知事明白,这就是“吃大户”,不好管。
民国饥民
这要是风调雨顺的日子里,抓几个人毙了就行。但是,现在闹饥荒,穷人敢“吃大户”,那就是连命都不要了,谁敢去抓人?县知事明白众怒难犯,于是找个理由打发了石家,不管这件事了。
石次銮咽不下这口气,囤了这么多年的粮食,就这么被一抢而空,不能轻饶这帮穷人。石次銮的儿子绰号大八,他觉得既然县知事不管,那就自己花钱买个官,到时候再带兵来对付这帮穷人。
大八跑到了省城,花钱托关系,想尽办法当官。就为了当这个官,石家卖了不少田地,来来回回折腾了几个月。最后,官没当成,地也差不多卖完了。此后,石家的日子江河日下,没几年就啥都没有了。
这就是“吃大户”,把家大业大的石次銮彻底吃垮了。那个年代,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地主平日里确实可以耀武扬威,但是天灾加上战乱,一旦把老百姓逼急了,再大的权势都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