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下长河》中,有一个人物让人又爱又恨,那就是余。他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就觉得他一定是个好官,因为他一天三次追求自救,抛开一切邪念,努力做一个圣人,尽最大努力为人民治病。
余这样的人,虽然没有那么透明明朗,但也可以做一个为民着想的官,至少不会成为索额图那样的贪官。再加上他很清廉,即使升职了,生活也很清苦。
余的脾气比较单纯,爱恨分明,会把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当他第一次见到金夫时,他错误地认为对方是一个贪官,他对金夫恨之入骨,却不知道他背后隐藏的故事。
然而,在与金夫接触后,知道对方有能力并关心这个世界,他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通过余的眼睛,他能感受到他的心态。这是一个没有心机,很难隐藏自己情绪的人。
于前期没有大官,但他敢于弹劾,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狠人。
余的善良,在破案和处理母子关系中也可见一斑。因为闹饥荒,大家都吃不饱饭,母亲把儿子告上法庭,余通过打板子的方式修复母子关系。
同时给了人家鱼,把家里下蛋最多的母鸡给了母子俩,让他们多吃点。
此时,于已经是饥肠辘辘,两眼昏花,但是一个官员却不得不处处为百姓着想。这是于的行为准则,所以他宁愿饿死自己,也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官。
种种行为表明,将慢慢成为一个忠臣。可惜他对治河太迷茫了。他只考虑眼前的人,并不真正关心这个世界,所以格局小。
黄晨、金夫多年治水初见成效,只要能抗住9月的汛期,就能救百姓于水火。
在完成这项治理河流的任务之前,需要做的是重新安置余的桃源县,这意味着数百个家庭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家乡,让他们的居住地成为一个泄洪的地方。
对于桃园县人民来说,自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乡被淹,祖先的基业被毁。关键是人人爱戴的桃园县长余。他可以说服人们撤离到安全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三大省被淹。如果从大局考虑,余应该听从和的命令,和人民一起搬出桃园县。但是,于在这件事上坚持不动,结果三大省被淹,于成了罪人。
原来,这件事对于来说已经是致命的一击了。他心里认定的对的,不是对的结果,却犯了大错。再次给他沉重打击的是他母亲留下的妻子,这让余充分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
余总是听妈妈的话。当他母亲向求婚时,他没有反对。相反,他把那个女人留给了他。但当他得知这个女人的家人在9月份的洪水季节已经相继死亡,而唯一活着的哥哥仍然下落不明时,余告诉对方,他是杀害她全家的罪魁祸首。
得知这个消息后,这个女人上吊自杀了,于是的生活彻底崩溃了。正是这件事让康熙对余恨之入骨。他能做官是真的,但他心里没有人民。即使他每天生活在三个省份,于也永远不会成为圣人。
但是,于养成这样的性格,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的成长环境和对他选择的理论支持几乎都来自于他的母亲。可以说,余是一个典型的男人,他妈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在他眼里,他的母亲是他想成为的圣人的标杆。
余的母亲真的很不容易,她为他培养了良好的性格,但这只是集中在早期阶段。随着于的官越做越大,他的母亲渐渐偏离了自己的初心,或者说她从一开始就不是圣人,只是用自己心中所谓的圣人标准来要求儿子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余的母亲天天讲理学,对的道德要求高得离谱。他明明不是小孩子,但是出去喝酒回来就会被妈妈罚去搬砖。家里的母鸡下蛋,余想把蛋留给妈妈吃。如果他不带他们上路,就会被指责为口是心非。
余让桃园县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定,与余母亲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像他这样一个听话的人,每当他的母亲要求于维持一个小家庭时,他就会听从和的安排。可惜的是,太过顺从,渐渐变成了一个迂腐的人。
余的母亲自诩为有道德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他的儿子去北京背黑锅,而她呆在家里。村民凑钱买的媳妇,留给余做老婆,不仅收了村民的彩礼,还直接把这个可怜的女人给杀了。
余的母亲为他画了一条道德底线,要求他尽可能地去触碰,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实际上,余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做事都按照自己的心意,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有一个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母亲似乎是的福气,但他也影响了于,导致他在成为圣人的道路上有这样的绊脚石。三省被淹,清朝到处被淹。这样的悲剧是造成的,而郁的母亲才是荒谬的根源。
她想学习的三招,让儿子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高尚的人,但她毕竟不是,这自然让于走上了歪路。她事事听从母亲的决定,却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是余最傻的地方。
这也注定了余不可能像那样正直能干。他从一开始就被母亲限制,是《天下长河》里最难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