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弓,又被叫做清弓,是八旗军的重要武器,威力很大,甚至超过了很多早期火器,帮助八旗打下了中原的花花江山,也帮助他们彻底覆灭了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准噶尔汗国。
在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崛起,以及清朝初期和中期的许多次作战里,满洲弓都每每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射死明军统帅杜松,也曾一箭射死大西国皇帝张献忠,其威力在数十米的距离内,足以射穿重甲,明军的许多战报里都曾提到过“建奴”所用弓箭之利,说己方总是在其射击之下损失惨重。
而这并不是明军在夸张,当时的满洲弓确实就是如此的威力强悍,其战争用弓,也就是所谓的战弓,很多拉力都在100磅(一磅约等于0.45千克)以上,超过130磅的比比皆是,甚至八旗中的很多强兵,所使用的特制弓箭拉力,都能在150磅和170磅以上,这种可怖的力量,赋予了满洲弓强大的威力,很多人都相信它比绝大多数早期火器厉害。
然后问题来了,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为什么没在鸦片战争时发挥出作用?为啥拥有满洲弓的八旗军面对少量英军时,却总是溃不成军呢?难道所谓的满洲弓威力强大,都是吹出来的?
事实并非如此,清后期的满洲弓,和清初期的满洲弓完全是两种状态,两者的对比就好比是用一个孩童和一个成年壮汉做对比,虽然都是人,但人和人却完全不同。
随着清朝打完了几场对外对内的重要战役,尤其是在覆灭了准噶尔汗国以后,很多八旗军士兵就失去了军功上升渠道,战斗力提升热情下降,富足的生活也摧毁了他们的意志,并且随着火器技术的进步,八旗军的火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毕竟火枪只需要练习一个月就能形成战斗力,而弓箭却要经年累月的训练才行,并且使用弓箭还十分劳苦,身体不强壮,根本拉不开战弓,火器却基本是个人就能用,并且杀伤力还十分可观,因此很多八旗军就丢弃了满洲弓,转而使用火绳枪作战,或是只准备一些拉力在80磅甚至60磅以下的软弓混日子。
乾隆中后期时,八旗军中能拉动战弓的人一天比一天少,用火器作战的人却越来越多,清朝皇帝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进行调整,又是强调拉弓射箭是大清的“立国之本”,又是大搞“国语骑射”,想要扭转八旗军武备废弛战斗力下降的问题。但是这些根本没什么用处,根本抵挡不住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历史潮流,以往威力强大的满洲弓慢慢沦为习射娱乐的工具。
对于八旗兵武力消退,拉不开战弓的这件事,清朝皇帝心里很清楚,有一次咸丰帝在批阅云贵总督罗绕典上报的关于滇兵操阅情况的奏章时,看到其中有“开十二力之弓者拉放从容”之句的形容后,大感失望,直接痛批对方不通武事,连编瞎话都漏洞百出,咸丰皇帝根本就不相信其麾下还用能开十二力弓的士兵,甚至说自己的认知里,连“能开八九力弓射箭者已属寥寥”。而要知道在雍正时期,八旗军中可是有数万名能开十力弓的士兵存在!可见清军的战斗力下滑之严重。
等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期,绝大多数清军已经不使用清弓作战了(参加武举的例外),甚至出现过一支军队里就两张弓的情况(可能是主将的武器或是装饰物),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亲身经过浙东反击战的贝青乔在其著作《咄咄吟》里,这样记载了自己所见的清军战前装备情况:
“仆自入军中,仅于副将朱贵处,见弓二张、箭二房。”
“不见前行铁裲裆,腰间谁插箭盈房。”
《咄咄吟》里对于弓箭的记载可能有些夸张成分,或者这只是部分地区少数军队的情况,因为在战争中,英军曾经一次缴获过数千个箭袋,里面的箭矢之多,足足供他们燃烧篝火好长时间。但此时清军的武备里面虽然还有弓箭,可是其威力与清朝初年所流行的满洲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用欧洲人的话说就是“力量和我们的玩具弓相当”,并且就算是这种威力弱小的弓箭,清军中都没有几个能用好的!
英军在作战中发现,大多数时候他们所遇到的清军,虽然装备有大量弓箭,但他们却很少使用,都是用各种火绳枪和自己作战,是一支火器化部队,但其所装备的火绳枪除了一些特殊型号,比如抬枪之外,其火绳枪口径大都偏小,威力、准确度和射速也不太行。
清军此时所用的火绳枪甚至很多都不如清朝初期所用的满洲弓威力大,清军士兵们只能凭此与英军在远距离上不断对射,虽然在火枪时代,射击距离越近,杀伤力才越大,用火绳枪远距离射击,看着挺热闹的,但基本上没有任何用处,射不中人,也打不死人,让英军感慨中国人打仗就跟玩闹一样。
当清军遇到英军所装备的大炮,尤其是能够发射开花弹的大炮时,却总是会慌作一团,每每是刚挨了一轮炮击就会士气崩溃,急忙逃跑后撤,让英军得以追亡逐北。
并且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还发现了清军的一个重要弱点,那就是虽然清军能够在很远的地方与英军对射,但是其火绳枪射击时却并不整齐,清军士兵都是各发各的,而英军却有着严格纪律,都是统一齐射,这让英军的火枪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一瞬间击倒更多的人,能够给敌人造成严重的士气打击,使其快速崩溃。
而如果说这还不算多大的缺点,那么白刃战就是清军存在的最大缺点和短板了,英军在战争中就发现,那些在远距离对射阶段还表现的很英勇的清军士兵,一等到英军主动停止射击,给燧发枪上刺刀,然后端着火枪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时,清军士兵就会瞬间士气崩溃,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敢与英军展开白刃战,而是纷纷掉头就跑。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白刃战,在那个时代,虽然欧洲人都列装了燧发枪,但白刃战仍然是他们解决很多战斗的最好手段和方式,很多欧洲将军甚至都摈弃火枪的射击,而强调白刃冲锋刺刀见红,一位沙俄将军就宣称:
“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
还有的欧洲将军会给自己的部队下令,在向敌方部队前进时,绝不可以发射一发子弹,就硬顶着对方火枪的射击,一路上硬扛着不断的伤亡向前进,等他们一直走到距离敌军二三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距离后,才被要求发射一轮火枪齐射,然后紧接着就直接向敌人发动白刃冲锋,让刺刀见红,通过白刃战的方式赢得胜利(历史上英国龙虾兵们就这么干过,打得法军措手不及)。
从中可见欧洲将军对刺刀冲锋的看重,以及欧洲军队士兵们对纪律的严格执行,以及对生死的置之度外(训练出来的),如果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能有清朝刚开国时的那种纪律和战斗力,他们打出的战绩绝不会再像历史上那样丢人:
“他冲进这座炮台敞开的大门,里面四五十个守兵枪放在身边,正在懒洋洋地或坐着或躺着吞云吐雾。他们看见他后,没顾得上看一看他是没有援军的,就冲出对面的大门,跑到山后面去了。——摘自《英军在华作战记》”
但此时的清军偏偏因为纪律缺失等种种原因,而丧失了与敌人进行白刃战的勇气和能力(或者说技能),要知道当年努尔哈赤等人带领八旗刚刚崛起之时,近战可是八旗军的看家本领。他们最爱干的事,就是尽可能地接近明军或其他敌军,用弓箭射倒一些敌人,在敌人阵线上造成一些缺口后,身披重甲的八旗勇士就会突入敌阵,用刀剑来创造胜利,可惜鸦片战争时期,他们的子孙后代早已丧失了白刃战的勇气和技艺,早就烂穿了,一输再输真不冤。
而如果鸦片战争时,能有索伦营参战,或许情况也能好一些,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