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常人的思维,输赢这种事是可以讨论的,比如为什么可能输,两边的实力一二三四摆出来,但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那个年代,咱们中国官场是这样的:
大臣:我们可能打不赢。
皇帝:你居心何在?你良知何在?你简直辜负国恩,毫无人性!!来人啦!拉出去!
19世纪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就是这样一副被群殴毒打的模样
既然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就不能讨论了,只能赢。但又不是你想打赢就打赢的,事实还是有可能会输,而且大概率象上图那样被人家按倒在地反复摩擦。咋整呢?
我们就来看下三个广东方面的清朝将军是如何应对这种尴尬局面的吧。
第一个是琦善,第二个是杨芳,第三个是奕山。这三个人都不能算无能之辈,都有非常完整的履历和实际办事经验,比如杨芳就曾经在云南新疆当过很多年差,对处理边疆少数民族矛盾非常在行,无论是剿还是抚,都得心应手、办差非常漂亮,也深受皇帝信任,所以他们都不无能;
其次这些人基本都有爵位,比如琦善就是一等侯爵,大学士。由于长期在北方当官,对英吉利这些“化外蛮夷”根本不屑一顾,在他的多封书信里,
都不自主的流露拿英国人当猴子的观念。所以你要说这些人卖国那就过分了,这些人都是自诩天朝上国重臣贵爵,卖给你一个化外蛮夷,浑身是毛的猴子国?开什么玩笑?
在这三个人里,
琦善相对是最老实的,所以他最倒霉。
他跟英国人义律一边谈,一边不执行皇帝要他大打出手的催促,其实他不是没有打过,而是确实打不过,他如实汇报了惨败的战况,于是,他就被革职锁拿进京了
然后杨芳去了,刚去的时候,他也是准备打的,毕竟此人在新疆打的“暴恐分子”多了去了,他在那里让新疆安生几十年。到了广州,他也备战,什么用木排塞河,准备毒药桐油准备火烧英国战舰,准备小船准备围攻等等,凡是在他理解范围内能做的,基本都做的很到位。然后呢,然后仍然是被打的满地找牙。
杨芳本来还想打,但下面的基层可不是笨蛋,在大黄罕炮台,守军将领在开战前一天派人跟英国人商量:
“你也不要放炮,我也不要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没有炮弹的炮,
给皇帝留点面子,然后走掉。”
到这个地步,杨芳也知道打是不能打的了。于是他一边放狠话:
公有战,我有守!一边又跟英国人悄悄谈判起来了。他没有谈判权,但是也不得不谈。
他这算不折不扣的抗旨,因为皇帝的旨意是打,他非但不打还在谈,而且还做了很多让步,但他的结局比琦善好的多,关键就在于如何上奏。他在奏折中隐藏了军事失败的真相,虚笔提一句英军“前哨探至省城相距10余里游弋”———然后笔锋一转,大谈自己如何布防,如何准备以死报国,宣称可以“仰慰圣厪”。道光收到上报,吃下这个空心汤团,回复“
览奏稍纾忧念”。
然后杨芳继续骗:
“砍毙逆夷,多于官兵,杀敌446人以上,民心大定,军民鼓勇,可期无虞”
我靠,砍死400多英军,这是不折不扣的大捷啊!至于为啥打赢了没有立刻把英国人打跑,他的理由是为了防止他们逃窜,所以等援兵到后,水陆并剿,“全行歼灭”。
其实这时候广州的真实情况是已经被迫开城通商了,为了诱导皇帝同意,杨芳上奏让美国商人先通,但皇帝这会又聪明了,说美国人要通商了,不是可以代英国人做生意吗?!
这下子牛逼要吹炸,但比琦善好在杨芳始终没说实话,于是还能革职留用,以观后效。比起充军的林则徐和锁拿进京的琦善,杨芳的结局真是好的太多太多了,关键就在于他始终没让皇帝察觉大败的真相,当然,跟后来的奕山比,他只能算小巫。
1841年,奕山来了,被受靖逆将军,可调七省大军南下剿灭英夷。奕山也不是废物,曾经参加过平定新疆张格尔,把叛乱首领维族人张格尔千里押送北京碎尸万段,也算一役而尽全功,后来当了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绝对是道光信任的大臣,那么这位深受道光信任的,本身又出身皇族姓爱新觉罗的奕山,
会不会骗皇帝呢?
答案是,会,
而且他骗的更狠。
当然,他也不是一上来就想骗,到了广州,他先见还没启程去新疆流放的林则徐,两个人谈了好几天,林则徐给他提的建议他全部采纳,什么堵塞河道啦,加强炮台啦,重兵把守虎门啦之类。但是英国船队现在就在内河,要堵塞内河先要让他们走,林则徐出的主意是:
好言诱令。即虚假的同意英国人要求通商的要求,然后骗走了事。
但是道光皇帝严令了,绝对不允许提通商二字,奕山肯定也不敢这样玩,而且这个花招琦善玩过,杨芳也玩过了,英国人未必肯上当买账。至于其他火攻之类的主意,也就跟评书水准差不多,林则徐的脑袋还停留在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之类的想象上,奕山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当然,奕山内心并不想打,但英国人不知道啊。
英国人一看,好吧又要打,那就打。奕山一看舰队又来了,那就打吧,各种骚扰,放毒,用火药桶飘着烧等等战术就又来了。然后战争结局还是一样,这些招数毫无用处,英军大炮一轰,炮台啊,火船啊统统被扫平。
如果奕山
如实上报,他的结局就会很惨,但奕山懂皇帝,他用六百里加急———
向皇帝报捷了!
然后接着打,更惨。这时候放在奕山面前的路就两条,说实话被肯定革职拿办下狱说不定还要掉脑袋,继续忽悠皇帝则可能没事。
他
决定忽悠皇帝,但英国人那边他也要交待,于是他一边跟英国人谈和,还赔了600万元战争赔款,一边忽悠皇帝,你要知道他的行为比琦善,比杨芳严重不知道多少倍,琦善只是提出不打了通商,杨芳只是实际通商,奕山不仅通商,还赔了英国人钱,这个谎言如果被捅破,奕山会被像他抓住的张格尔那样凌迟的!
咋办呢,事已至此。继续骗吧!他的骗人水平和胆量,比杨芳、琦善强了不少多少倍,他压根没提被打的大败的事,反
而告诉皇帝击沉英国轮船一条,焚毁兵船一艘。
皇帝看了当然高兴,当然吹牛要讲技巧要留余地,他也留了。他说英船全部攻城,有汉奸带路绕后上岸夹击我军,导致炮台被占,军民恳请保住省城,然后写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亲爱的读者,你一定要认真看看这个故事,体会当年重臣为了自保骗皇帝,到底能把牛逼吹到什么样的地步。
奕山是这样上奏的:
“据守垛兵丁探报,城外夷人向城内招手,似有所言,当即差参将熊瑞升埤看视,见有夷目数人以手指天指心。
熊瑞不解何语,即唤通事(翻译)询之。据云,要禀请大将军,有苦情上诉。总兵段永福喝以我天朝大将军岂肯见尔,奉命而来,惟知有战。
该夷目即免冠作礼,屏其左右,尽将兵仗投地,向城作礼。
段永福向奴才等禀请询问,即差通事下城,问以抗拒中华,屡肆猖獗,有何冤抑。据称,夷不准贸易,货物不能流通,资本折耗,负欠无偿。因新城之外(广州新城,此指省河),两边炮火轰击,不能传话,是以来此求大将军转恳大皇帝开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立即退出虎门,缴还各炮台,不敢滋事等语。旋据众洋商(行商)禀称,该夷央该商等转圜,只求照前通商,并将历年商欠清还,伊即将兵船全数撤出虎门以外等情。”
这个故事真是活灵活现,还有英国士兵求饶的具体动作,形象生动,而且把战争赔偿变成了看英国人可怜而恩赐,把英国人因为拿到赔款退兵说成了他们感谢皇恩不敢再犯。
好吧,皇帝看到这里,虽然没有识破奕山的骗局,但至少已经明白大军进剿,消灭英夷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皇帝只好说:“
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已经惩创,已示兵威,现又免冠作礼,求转奏乞恩,朕量汝等不得已之苦衷。批准通商和垫付商欠这两个事。”
奕山的
欺骗成功了!赔的钱可以报销拉!他的前任里,林则徐是大体诚实的,所以遣戍伊犁(后改河工效力),琦善也是大体诚实的,所以京城受审(后改斩监候),杨芳已经开始欺骗,但还不算离谱,所以革职留用,而奕山骗的最狠,把失败吹成胜利,把赔款说成恩赏商欠。但他获得的是交部优叙,也就是记功表彰,还得到白玉三眼花翎这些奖励!
更加可笑的是。这次广州大败,奕山还保举了554个广州本地官僚优叙,升官,补缺,换顶戴。
整个广州城喜气洋洋,官员互相祝贺。奕山成了大赢家。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
林则徐才是大赢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清名,但是,如果他不被革职,而是继续留在广州,按照他想象的那些方法跟英国人打仗,林则徐的结局又如何呢?历史上的名声又如何呢?
………………
本文首发“圣谛”,已获独家授权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