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是1930年代拍的,美国人卡特·德布特·霍顿,中文名海映光,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常常在甘肃和青海两地奔波。
民国时期,河州南城门箭楼(临夏),有三十二扇箭窗,气势恢宏,堪比北京前门的望塔。城门外,是一条泥泞的道路,因为车水马龙,地面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痕迹。
一辆马车穿过了高高的围墙,穿过了一条小溪。这些马车都是用茅草搭建的,既能拉货物,又能拉人,当地人管它叫“草窝子”。
一队牦牛拉着一匹骡子,上面驮着一袋羊毛。而在这张图片的右边,则是一个毛纺厂,这里有不少的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
在一大片草地上,一队骑兵正向这边驶来,他们中有一些人穿着便服,有些人穿着制服,有些人还带着武器,他们是从山上下来的。
积石县,一名农民骑着一头骡子,用石碾子来处理谷物,碾子的旁边就是一片农田。从这个角度来看,海映光此时所处的位置,应该是一处斜坡。
同样的景物从水平方向拍摄,走近了会发现石磨非常特殊,底部像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碾子旁的地面上,有一张毛毯,里面是一些米粒,还有簸箕、簸箕等。
从石碾子的方向看去,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一望无际的群山,一片荒凉的西北景色,映入眼帘。
一处山洞旁。很明显,这个山洞是用来装碾子的。一只牦牛拉着碾子。自己做粮食,这是以前许多家庭都要做的事情。
大河家渡口地处积石山大河家镇,是临夏通往青海的重要通道,故名“临津渡”、“黄河上渡”。黄河上,一条皮筏在冰面上行驶。
大河家清真寺,前面有一道泥墙,与之相比,高大精美的宣礼塔与里面庄严肃穆的礼拜堂相映成趣。
青海一条横跨一条大河的桁架桥梁,采用全木质结构。在这条路上,类似的桥梁很多。
民和县的民众们,看到了两个土族女子,她们身着传统服饰,头戴头巾,头发扎成了传统。而在他们身边,则是一个身穿长袍,头上还带着一顶帽子的男人。
影像中有好几个土族妇女,有结了婚的大人,也有没嫁的少女,全都带着耳环和小脚,明显是受汉族的熏陶。
在化隆的官道上,海映光和妻子海慕德坐在最前面,面带微笑地看着摄像机。
位于化隆公路旁的一所房屋,是用泥砖砌成,有弧形的屋顶,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很实用。一位扛着东西的男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
化隆县有一对回族妇女,她们身穿长袍,头戴头巾,明显是受其它民族服装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该区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化隆去西宁的路上,有一处叫“青沙坊”的地方,山道一侧是一座小山,一侧是一片乱石嶙峋的山坡,几个挑夫骑着驴子在山路上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