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28年的一系列作品。透过这些老外的影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的下层民众,以及他们的生存状况。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国势衰弱,民不聊生,但贫民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紫禁城的一座塔楼旁,一名男子驱赶着一群猪从筒子河旁经过,一大群黑色的野猪穿过黄土道,烟尘滚滚,像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如此壮丽而又杂乱无章的场面,如今却是再也看不到了。
因为那些被绑着四只脚的黑色野猪,所以很好辨认。这里是北京前门的一座古代猪肉交易市场,原名“猪市口”,是当时外城区最繁华的地段。清朝时,由于地名不好听,改成了“珠市口”。
路边一家茶楼,门口挂着“梨花大鼓”“京津大鼓”之类的牌子,还有“文明大鼓”,还有"大鼓园子",这些茶楼也叫做"大鼓园子",除了卖茶,还会请几个姑娘来表演各式各样的鼓,吸引客人。在那块牌子的前面,有一位鞋匠正在修理他的鞋,周围有许多成年人和小孩在围观。靠在墙壁上的长袍男子,看起来有些落魄,又有些眼熟,让人忍不住想起了“葛优瘫”。一条四眼大狗正趴在街道中央,被太阳晒得有些迷糊。
虽然是在寒冷的冬季,但老人还是坚持要在这里摆摊。一张条案,铺一条桌布,把商品放好,就可以开始营业了。他最喜欢的鸟笼,就挂在一株古树上。
一帮小孩在铁丝网外面嬉戏,一座小山坡成了他们的乐园。最简单的游戏,也是最开心的。在图片的右下方,有一个正在捡垃圾的老妇人。
沉重的推车上,装满了青菜。这对父女是城里的种菜农民,他们把车停靠在路边,爸爸焦急地等着买家,而她的女儿则站在车前帮忙挑着萝卜。
一个背着重担,卖西瓜的人,穿着白色的背心,袒露着自己的胸部。虽然已经十七年了,但他的头上还是有一条顽固的辫子。那是一顶用来遮阴的斗笠,上面绣着各种图案。
北京的卖油的人,都是非常注重衣着的,比如这位少年,他穿着一件简单的长袍,扎着双腿,看起来干净利落。他们走在街巷间,不需要喊什么,只要敲一下手中的锣鼓,周围的人就会知道是谁。
山脚下的少年,年纪不大,手里拿着一把铲子,正在打扫卫生。另外一个男生,则是一脸的怯懦,缩在了他的背后,看着摄像师的摄像机。
摊主在老外的镜头前,霸气地表达了自己的抗议。在他的身边,有一个鞋铺,上面放着几双破旧的鞋子,路边有一家糕点铺,门口挂着一块黑色的布条。
两辆手推车穿过一栋简陋的牌坊,里面堆满了货物,一位少年正努力的拖着马车。在他的旁边,墙上挂着一张“红锡包”的广告。
一个老头正蹲在路边吃饭,一只手捧着馒头,一只手捧着一盆清水。他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看起来像是个乞丐,但那时候,很多贫苦人家都穿着同样的衣服。
一个光头、光着腿、光着膀子、光着脚、光着膀子、扛着一个竹篮的少年,正对着摄像机微笑。
一人在河边行走,准备“搬网”来钓鱼。他的腰上并没有挂着一个水缸,而是一个竹篮。河岸边,一棵大树下,有个小男孩在看戏。
一帮贫苦的小孩在牌坊下合照。他们都是习惯于自由自在的人,穿着邋遢。不过要让他们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起,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就会乖乖地服从命令。
四个女人和一群小孩在同一个牌楼下面的照片。虽然衣衫褴褛,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他们的脸上还是挂着笑容。站在最右侧的是一位满族人,昔日荣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身陷囹圄的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